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送走春天、迎来夏天的节气。立夏之“立”有立即、开始之意,因此,立夏也即夏天来了。此时,在北方的夜空下观察,北斗星的斗柄开始偏指东南一隅,因此古人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立夏之时,古代有帝王迎夏的仪式,民间也有称人、尝新等习俗。
先秦之时,立夏日就已经是古人确立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这一天,周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大夫们到南郊迎夏。迎夏之前,天子要斋戒;迎夏之后,天子还要颁赏群僚。除了立夏迎夏,周天子也在立春日迎春、立秋日迎秋、立冬日迎冬,以顺应节候、祈求丰年。
作为开启夏天的节气,立夏有三候: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意思是说:立夏之日,蝼蝈(蝼蛄)开始鸣叫;5天之后,蚯蚓从地下爬出;再过5天,王瓜(又称土瓜,栝楼属多年生藤本植物)的藤蔓开始生长。此说早见于《逸周书·时训解》。
立夏的节候特点也见于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唐人元稹有《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诗,其中有“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之句。
“仲吕”本是古代音律之名,古人认为音律与节候相关联,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因此以“仲吕”代称四月。古人又有“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之说,以“朱明”代称夏季。诗句“仲吕启朱明”,意思是四月开启了夏天。王菰即王瓜,后两句诗则呼应了立夏“蚯蚓出”“王瓜生”的节候特征。
立夏之时,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按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所讲,四月立夏节后,是收获芜菁、芥菜、亭历、冬葵、莨菪的时节,也是种植生姜、黍禾、豆子、胡麻等作物的最佳时令。
立夏之日,在我国南方的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有以传统的杆秤称人体重的习俗。有的悬秤于户外的大树上,男女皆称,尤以称量老人与孩子的体重为主;有的挂秤于屋内房梁之上,只是妇女之间互相称量,“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为了便于称量,往往在秤钩上挂一箩筐或拴一藤椅。
在民众的观念中,称量人的体重可以防疰夏,饮食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在浙江周庄,立夏日人们要饮烧酒,食樱桃、梅子、麦仁、海蛳,认为可免疰夏。而在浙江于潜,人们啜新茗,啖新梅,食青笋、蚕豆,也可以防疰夏。除了预防疰夏,人们于立夏这一天要吃不能切断的细笋,名“健脚笋”,据称此举可以健脚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