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中华名花,从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象征了吉祥富贵。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经打算评选国花,其中一个呼声比较高的方案就是以梅花、牡丹为双国花,因为这二者分别象征了中国人精神中高雅和世俗的一面。只有在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才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被视为盛世的象征。
正如北宋思想家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所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人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唐代士人也极爱牡丹,留下了300多首咏牡丹的诗歌,其中不乏千古名句。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唐代起的一千多年来,牡丹是以“家破人亡”的血泪代价为中国人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献礼的。而一切还得从栽培牡丹的身世说起。
根据最新分类学研究,中国有15种芍药属植物(栽培牡丹除外),差不多占到全属的一半,是芍药属最大的分布中心,牡丹组更是全部为中国特产。这样看来,牡丹天然就有成为中华名花的潜质。
栽培牡丹的家世虽然已经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育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惨痛家史。分布在中国东部的5种野生牡丹在历史上恐怕都有比现在大得多的分布范围。如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提到牡丹“南亦出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也提到牡丹“今……青、越、滁(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山中皆有”。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直到今天,上至国家、下至民间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自然保护区的界线可以随意更改,而野生生物也仍然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