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今天,科学大院初次与大家见面,大家亲切地唤Ta作大院(自带儿化音地读出来)。不知不觉,大院已经与大家相伴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有努力。一年中,工作日每天早7点,大院准时为大家送上科学早餐,同时,对于许多童鞋来说,可能还有科学叫早的属性。一年中,大院共推送290期459篇科普内容,被105.2万人累计阅读213.9万次。
我们知道,或许这对于动不动就10W+阅读的大V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大院这个新生的科普公众号来说,这是一个还不错的开局。
这一年,有感动和欢笑。一年中,大院后台收到了许多的肯定(为了防止骄傲,此处略去1万字)也收获了不少神回复,每次看到大家的留言,都是满满的感动和欢笑。这一年,有目标和期许。一年中,大院始终朝着前沿、权威、有趣、有料的方向努力。
5月,我们带你从科学史的角度看五四;6月,欧洲杯期间,我们用力学陪你聊任意球;7月,百名诺奖得主上书绿色和平,我们快速响应,发出我们对于转基因的声音;8月,我们独家揭秘了里约奥运会上火得一塌糊涂的拔罐,16日凌晨1点40分,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后,我们凌晨2点左右第一时间发出解读;9月,天宫二号发射前后,我们权威解读了其搭载的十余项科学载荷;10月,太阳暗条爆发,我们第一时间推送了《太阳暗条爆发,今天到达地球,然后呢?
》带你看穿这一突发天文事件;11月,中科院成立日小考,我们带大家回顾了中科院成立前后的那段岁月;12月,我们科普了国内首颗碳卫星,在又一个闰秒到来之际,我们解读了闰秒的故事;今年1月,我们邀请紫金山天文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史生才研究员为大家科普了“高冷”的前沿研究领域——太赫兹远红外天文和大气观测;2月,我们用网红皮皮虾带着古生物界新发现的体型巨大远古生物——奇虾一起飞、我们聊了基因检测的问题;3月,我们从动物贸易谈到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我们科学分析了春分日立鸡蛋成功率的问题;4月,我们关注来自星星的孩子、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并且带你用遥感图像看雄安。
生日前夕,我们收到了许多祝福和寄语:“科学大院”上线已经一周年,播出内容包括科普、科学院优良传统、科学大师谈学科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大多数文章都是院內专家親自撰写的,与翻译、转载为主形成鲜明的对比。科学院有条件这么做,希望 “科学大院”坚持做下去。
在这里提一个十分苛刻的要求,播出内容力求真实。媒体报道影响力巨大,但可信度令人不放心。解决起来极其困难,我衷心希望“科学大院”努力去克服这个难题。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使得它对科普的意义非常重要。科学大院开通以来,以其原创性和科学性逐渐赢得了公众认可。值此周年之际,祝大院更加精彩,科学传播更加有效,科学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科学大院,播散科学的园地,一年来已种植了数以百颗科学种子。它们开花,带给人间科学的芬芳,它们结果,将科学烙在公众的心里。
当科学遇上艺术,魔力无穷:当传播挷上新媒体,效益巨大。科学滋生的新媒体,正在助力科学的传播。毫无疑问,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科学大院将盛开更多更美的科学花朵!更快更精彩地传播大众。
昨天,大院的编辑提醒我,明天是大院的一周年生日了,让我写一点“大院和我”的故事。写什么呢?先祝大院生日快乐,意气风发,一路向前,继续承担起你的责任——展现中科院的科学权威性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科学大院是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科学传播平台。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尽管旨在提供高端、前沿知识服务,但它希望自己是个接地气的平台。在我看来,它就像一个纽带,连接了作者和读者、作者与作者以及读者与读者。
科普文章的撰写难度,不亚于科研文章。它要在尽可能保证科学准确的基础上,有条理、有趣味,还要图文并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最近的科学热点、容易被误解的问题等,笔者能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网上调研结果,写出一些小文章,通过大院,能与更多读者分享,真觉得很幸福,有时甚至觉得是种甜蜜的负担。不写就很难受。
受限于文字表达能力等,有时写出来并不让人满意,改了又改,都不想给大院发了。但感谢读者的积极反馈、大院编辑的鼓励以及作者群里的有效交流,笔者才有信心和动力继续写下去。笔者记得,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下面有这样一句评论“已经写得很好了,默默支持你。我忽然因为这个公众号喜欢上了天文学”,它着实让自己感动了一阵。
大院和我,因为兴趣和责任,一起努力;大院的作者们和我,因为大院,也因为志趣相投,一起讨论交流;大院的读者和作者们,因为大院,才能有着跨越时空的沟通交心。
人间的美有千姿百态,然而在婀娜多姿的大千世界里,有两种沁人心扉的美。一种是理性之美,它深邃而睿智,在逻辑的演绎下,在精妙绝伦的思想里,智慧的光芒就穿透人心,进而升华人的境界;另一种是感性之美,它敏锐而多情,在草木的须臾摇曳间,在落日的余晖柔韵里,击中人们内心柔软的部分,在不经意间触动众人的灵魂。
从事理科研究工作的我,特别在数学的王国里遨游多年,体会了各种震撼人心的理性之美后,却发现生活似乎少了一种色彩。直到有一日,我突然反应过来:字里行间似乎缺少了人性的温度。严密的文字只是在冷冰冰地叙说一些事实,犹如一个永不停歇的机器在执行着大自然的算法,尝试着写下最优化的程序。人们在上面看不到作者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在我的设想下,每个人都是人间的天使,两只翅膀分别是理性和感性。只有掌握两者的平衡,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但是感性给了我们生而为人的幸福。可是,这世上真有充满情感的道理吗?幸运的是,科学大院的公众号在去年此时诞生了。它提供了一个理科人书写他们眼中世界的平台。一次偶然的内网浏览让我注意到了科学大院在公开征稿,内容以科普作品为主。
这让我茅塞顿开,有一种想把自己对数学的感悟和感恩倾泻而出的冲动。那篇《数学家能颠覆世界》就是在激情的驱使下完成,继而生平第一次对外正式投稿。科学大院给了我信任和勇气,让我能坚持写下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录,并赋予自己的文字以温度。这份支持让我永感于怀,也坚定了我笔耕不辍的恒心。
在我看来,大院就是第三种世间的美。各路科学同仁将自己对知识和世界的理解加工成一道道丰盛的科普大餐。每一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有理性抽象的知识,增添科学背后的智慧,也有具体形象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人们在每天一更的科普盛宴里体会到了真理和现实的淳美香甜。
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各学科前沿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对个体生活影响的方方面面。我们能了解到最新的科技进展,比如“天宫二号”的发射过程、原理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往事与艰辛。我们能追溯亘古时期生命和文明的遗迹,诸如“人类的颌骨起源”、“寻找化石的踪迹”。我们可以一心深入科学的理性王国里游览,也可以一头扎入深海的世外桃源探险。只要我们对世界还有一份求知欲,科学大院就能满足我们的好奇之心。
大院让我从科普的文章里学到了许多奇思妙想,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三岁以前的人生是怎样一种生活,那只存在于母亲的记忆里。欣慰的是,科学大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多人为它记录,为它奉献。科学院的同仁就是大院的共同父母,大伙在培养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它走过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都会在将来我们回首时倍感亲切。
终有一日,它会长成我们期盼的样子,将智慧和关怀普及我们脚下的每片沃土。衷心希望科学大院蒸蒸日上,希望更多人能在这里,领略曾经让我们欣赏和陶醉过的风景。
一位大院的关注者在后台留言中这样写道:“天地有大美,大院有科学”。
回顾过去的这365天,大院er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聚焦科学前沿和社会应急热点,坚持为大家推送来自中科院的优质科学内容。我们始终把那位读者“天地有大美,大院有科学”的留言作为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褒奖和最大鼓励。
站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大院er更想对一直关注大院成长的你们说声感谢,这一路,感谢有你,有你们,支持和信任。你和科学大院有什么想要分享的瞬间?不妨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