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厌恶动物园,他们认为动物园是剥夺动物自由的渊薮,被禁锢的动物过得很惨,只成为了麻木的看客取乐的玩物。这种厌恶在中国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很多中国动物园槽点确实太多。然而,就在我们的动物园进步缓慢的时候,国外的同行们在《怎样展示一只牛蛙》这个行业圣经的指引下快速发展,无论是理念还是实力都甩开了一大截。
清明期间,花老师跟几个朋友去了趟新加坡,专门去逛动物园。新加坡动物园群号称亚洲第一,它们由4个分园组成,由新加坡野生动物保育集团运营。去之前我已经找了很多资料和游记,没想到一进去还是一路“卧槽”个不停——实在太棒了。
新加坡动物园一进门就能见到的动物们。铁笼玻璃笼在这里都是非常罕见的。这只狐猴大哥常年在门口那一带活动,有去过的同学们应该可以认出它。
我以4个维度来评价动物园的:笼舍设计、丰容、自然教育、本土物种展示。笼舍设计的水平好不好,基本是一目了然,而笼舍的设计又是后面3项的基础。个人认为,新加坡动物园里展示得最精彩的一类动物是灵长类,它们场馆的平均水平在整个新加坡动物园里都是可圈可点的。而在灵长类中,最棒的莫过于红毛猩猩自由活动区。
我们在国内动物园里看到的猿类,常常就关在不太大的笼子里,还往往是孤零零的一只。这样的画面就很惨。好一些的,会给动物较大的室外活动场地,并提供比较高的树或是爬架让它们能自在的运动,并会照顾到猿类群居的特性。杭州动物园的黑猩猩笼舍、广州番禺长隆的长臂猿笼舍都是不错的例子。
而新加坡动物园的红毛猩猩自由活动区,则是好到令人惊叹。它的地面部分是一个上千平米的活动场,绿化不错,有设计很精良的爬架,但这部分并没有什么让人吃惊的。厉害的在天上。新加坡在热带,树长得快,也能长很高。红毛猩猩自由活动区里,有不少高度在十米以上的大树。新加坡动物园不但允许猩猩们往上爬,还用木头把这些大树的树冠层连接了起来。这样一来,这些猩猩就拥有了一个方圆上千平米、上下十多米自由穿梭的立体活动场。
在现场,我就看到几只未成年的小红毛猩猩在树冠层上穿梭。这是我在国内完全没有见过的。更厉害的是,在树冠和地面之间有一条步道,人可以走上步道,观察下方和上方的猩猩。树冠上垂下了若干钢缆,在比步道稍高一两米的地方悬挂着几个平台,这里是饲养员给猩猩投喂的地方。游客可以用接近平视的角度,观察猩猩进食时的动作,以及猩猩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优秀的场馆设计和丰容,会让动物展现出更多的自然行为,能让游客看得更爽,也能让珍稀的动物繁育更多。在新加坡动物园的入口处,展示了一群亚洲小爪水獺。在场馆的一个小角落里,水獺们搭了一个窝,在里面产下了一只幼崽。借助高高的草和枯枝烂叶的遮蔽,水獺们轮流跑到窝里围观獺妈妈和小獺。没有优秀的丰容,这样的画面在动物园里可不太容易看到。
当然,优秀如新加坡动物园,也有养得不太好的动物。比方说北极熊。新加坡位于热带,热得要死;北极熊来自北极,很怕热。这就是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坦率来讲,这头名叫伊努卡的老北极熊养得并不好,动物园给他提供了大水池,放了很多水,还做了个小瀑布,但这是个露天的场馆,热这个问题怎么都解决不好。
动物的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只要好好对待动物,它们出现难免的疾病和问题,游客是能理解的。但前提是,你得主动告诉游客。国内很多动物园的动物健康出了问题,从不会主动向游客解释,直到有人怒了上网曝光造成了舆论压力,才会匆忙讲是什么原因,那时已经晚了。如果像新加坡动物园这样用科普展板主动解释问题之所在,那么危机公关的需求就会少得多,也更能让游客了解到动物园在做的工作。
新加坡动物园似乎把自己当做一个扎根于亚洲面向世界的动物园,因此养了很多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动物,展示得都特别棒,非常有本土特色。一个好的动物园,也会成为所在地野生小型动物的家园,这些动物能够补充展示。新加坡动物园里有很多展板,提醒游客这个区域附近,有野生蝙蝠活动。
如果你要问我新加坡动物园里最棒的场馆是哪一个,我肯定回答说是脆弱森林展区。这个馆在大笼子里重现了热带雨林的环境,无论是植被还是湿度,各方面都和外面不一样。园方在里面放养了许多东南亚热带雨林环境中的鸟类、兽类,辅以少量非洲、南美的热带物种。在落叶层里,还有故意放养的发声蟑螂、独角仙,以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青蛙和蟾蜍。
夜间动物园的一大魅力,就在于能够看到动物在夜间的行为。新加坡夜间动物园整体环境非常暗,最亮的动物展区,也仅仅有一盏亮度类似于满月的灯。而针对那些适应极暗环境的动物,笼舍里的灯光就特别暗了,甚至在有些笼舍里灯是暗红色的,这就是在尽量减小对夜行动物行为的影响。于是乎,仔细看,能找到不少有意思的自然行为。
新加坡几个动物园逛完,让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管理方认为自己是一个亚洲的动物园。所以,园内尽管展示了很多非洲、美洲的动物,但对亚洲动物的展示似乎是最卖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