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是一个传说味浓浓的月份:端午的粽子和龙舟,是人们对屈大夫的纪念;还有用来驱邪避恶的朱砂和雄黄,曾经是白素贞的克星。除此之外,已经是夏天的五月,端午花开,槐荫正浓,知了初啼,百草丰茂,夏日的芬芳洋溢在空气中。
仲夏这个词我们常听到,它其实是五月的小名之一,因为从二十四节气来看,农历五月,就已经是夏季的中间了,所以除了仲夏,还有中夏的说法,意思是一样的。诗经上有记载五月鸣蜩,蜩(念条)其实就是蝉,意思是说五月的时候,知了们纷纷破土上树,开始了夏天的第一声清音歌鸣,因此五月也被叫作鸣蜩。
农历五月百草茂盛,《红楼梦》中有一回说到斗百草群芳各逞才,指的就是民间的斗百草活动,而五月长得最茂盛的草类植物,大概非菖蒲莫属了。菖蒲作为花草四雅之一,生长在水岸河边,亭亭秀立,又散发香气,深受大众喜爱。后来喝菖蒲酒、插菖蒲叶也成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所以人们又把五月叫做蒲月。
古人还用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相匹配,其中有一个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叶密布,这描述的不正是农历五月吗?所以五月又称为午月,刚好还是谐音。
今天要讲一个农历五月的传统节日——五月初五,也叫重午,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端午节。自古以来,五月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饶有趣味的民风民俗,要说特别有代表性的一天,就非端午莫属了。到如今,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纪念战国诗人屈原,都仍然是大家熟悉的端午节传统活动项目。
古时候,人们在端午这天就有很多讲究。比如要用兰草水沐浴,还会用五色线编织成长命缕系在孩子们的胳膊上。除此之外,大人们会把朱砂和雄黄做成驱虫的香袋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并且在孩子们的额头、手、脚上涂抹雄黄,成年人就喝些用中药泡制的可以驱邪避恶的雄黄酒、午时茶。
之所以这么多讲究,是因为传说在五月五日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因此要用各种方式攘灾避恶。因为这个传说,五月多了个不太好听的小名,叫做恶月。
如果你在五月初五这天走村串户的话,还会看到家家户户以艾草扎成人形插在门户上,目的也是驱赶百虫和邪气。
其实五月之所以会有恶月的说法,还因为五月气候温热多雨,偶尔有几天还会突然冷一下,阴晴不定,就像民间有个谚语说的: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也正因为这样,古人也称五月为郁蒸,意思是说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而人在这个季节体质比较差,各种虫子也开始繁衍,病疫很容易泛滥,因此前面提到的雄黄酒能够起到以毒驱毒的功效,而艾草和香袋则起到驱虫防蚊的效果。
五月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榴月,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农历五月,石榴花就已经像韩愈写的那样:五月榴花照眼明,开得特别好了。
古时候的五月初五,北京城内的小姑娘,喜欢用橙色的、大红的石榴花作发簪,插在头发里,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五月五这天又称为女儿节。
除了上面提到的,农历五月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名,比如:皋(念高)月、天中、小刑、蕤(ruí)宾、建午、蒲节等等。
五月来了,端午节也不远了,你们那儿吃的端午粽子都有什么馅儿?你爱吃甜的还是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