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本身美味之外,大概还因为它们成熟的季节恰逢春夏之交——4月末,如果不依靠奢侈的现代农业技术,这个时候根本就没啥别的果子可吃……关于樱桃,有三件事儿让我印象颇深。第一件事儿,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个课文,华盛顿和樱桃树。华盛顿有个小斧子,然后砍了一棵樱桃树,然后很诚实地向父亲坦承了详情,并且没有被揍屁股。肯定很多人感叹,这西方教育理念真不错。
但转念想,如果砍到的是棵小杨树,估计就不是故事了。第二件事儿,来自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其中黄蓉烹制的好逑汤就是一樱桃和斑鸠为主料,将斑鸠肉塞在去核的樱桃里面烹制,完全征服了洪七公,成全了自己的老公郭靖。第三件事儿,在中科院植物所读研的时候,知道对门的北京植物园有一条樱桃沟,但是我从来没有在里面吃过樱桃。后来我才知道,这三件事儿里的完全不是一种樱桃。
分别是欧洲甜樱桃(Cerasus avium)、中国樱桃(C. pseudocerasus)和毛樱桃(C. tomentosa)。欧洲甜樱桃果柄长,个头大。新近火热的车厘子这个名字,应该是来源于樱桃“cherries”的音译——仅此而已。它们的真身就是欧洲甜樱桃(C. avium)和欧洲酸樱桃(C. vulgaris),其中前者是目前市场上鲜食品种的主力,而后者呢则主要占领罐头市场。
它们的老家都在欧洲、西亚和北非区域,和华夏大地没能搭界。公元前72年,罗马的史官就记录了从波斯带回栽培樱桃的事儿。相对于中国樱桃来说,欧洲甜樱桃的身板也不错,较为紧实的果肉经得起长距运输的折腾,于是成为市场的宠儿。在19世纪80年起,欧洲甜樱桃登陆我国。最初是在山东烟台附近开始栽培,后来逐渐发展开来。虽然不如中国樱桃的软润,但是欧洲樱桃的运输性能极佳。适应商业化大生产,才是致胜的法宝。
第一次碰到中国樱桃还是在成都的街头,路边摆着一大筐娇嫩鲜红的樱桃果,那种红并不是车厘子那般夸张鲜艳,倒是有几分自带的妩媚特征。中国樱桃每年刚上市,就已经在开始准备下市了……樱桃最早的名字更令人遐想,在周代《礼记·月令》中,它们叫“含桃”(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所谓含桃,不是因为吃樱桃像吻朱唇,而是因为中国樱桃个头小,鸟儿将果实含在嘴里,一吞而下。
至于樱桃这个名字,有人说是因为吃樱桃的都是鹦鸟,由此得名。虽说栽培历史悠久,但中国樱桃自始至终都不是大宗水果。供应期短,柔软的果肉不易储存运输是它们的软肋,更不用提樱桃树到底有多难栽了。我们经常惊叹樱桃的高昂身价,动辄七八十元一斤,这主要原因还是樱桃树难栽。娇气的樱桃水少了不行,水多了也不行。樱桃的根系喜欢大喘气,如果被水浸泡,根系就会窒息而死。碰上洪涝灾害,所有的努力就功亏一篑了。
即便是躲过了水旱之灾,还会被根癌病的阴影笼罩。这种病害主要危及樱桃根的颈部,有时也会危及侧根。在患病早期,会出现白色或略带红褐色的癌乳瘤,随着病情的推进,患病部位内部木质化,颜色渐深变成深褐色,质地较硬,表面粗糙,并逐渐龟裂。患病的樱桃树会显得非常纤细,严重的就会发生死亡。于是,大家就知道樱桃为什么会贵了。不过,对于一名合格的吃货而言,好吃的东西再贵也还是要吃的,更令人关注的可能还是安全问题。
最近流行的一个说法,说“樱桃核有氰化物,吃了会中毒”,这让很多朋友对樱桃退避三舍。这樱桃核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在最近的一则新闻中,说有一位朋友嚼碎了5粒樱桃核,于是产生了头晕恶心等等中毒症状。这则新闻其实有诸多疑点,首先,樱桃核的硬度想必大家都尝试过,这要连咬开5个樱桃核,这人得饿到什么程度?其次,即便是嚼了5粒种子,也很难引发中毒症状啊……樱桃核中有没有有毒的物质?
确实有,而且是有很强潜在毒性的苦杏仁甙。然而这种物质也广泛分布在杏仁、苹果种子等蔷薇科植物的种子之中。这种苦味儿物质水解后可以产生氰化物,氰化物中毒确实会引发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然而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对成年人来说,60毫克氢氰酸才可以置人于死地,这大概相当20到40粒苦杏仁里的氢氰酸含量。
要注意的是,樱桃核中的苦杏仁甙含量要比苦杏仁里低得多,嚼碎5颗就有严重的中毒反应?这其中大有蹊跷。樱桃核的外壳本身就是保护种子的良好外套。即便樱桃核被吞下,仗着这层外壳,种子也能完好无损地重见天日,与人相安无事。况且含有氰化物的种子有苦味儿,碰到这样的东西,就算你的牙齿厉害,也还是别强迫自己去嚼了。总的来说,樱桃核的毒性只有在细嚼慢咽足量樱桃核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对正常人来说,这情况简直无法想象——放心享用甜美的樱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