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终于回想起,童年被『小浣熊』支配的恐惧

作者: 李子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7-04-24

浣熊与小熊猫常被混淆,浣熊是北美常见的动物,具有聪明和适应能力。浣熊在吃东西前有“洗”的习惯,实际上是为了提高触觉灵敏度。随着城市化进程,浣熊逐渐适应城市生活,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浣熊,可能我们身边见过真浣熊的,远远不及吃过“小浣熊干脆面”的人那么多。这款和收集明星卡和球星卡一起贯穿整个童年时光的零食,让我们提起“浣熊”这个词的时候,嘴巴里还回荡着调料包的椒盐味儿。这款干脆面为什么要叫“小浣熊”,现在大概是无法考证了,但是小浣熊干脆面那包装上的动物,真的是浣熊吗?再看看勾起童年回忆的老包装上,这个诡异的动物真的是……浣熊?好的,我们来看看真正的浣熊长什么样子吧。

今天的主角表示一脸懵比。这里一定有什么误会,今天可能会讲到的两种动物,一种是浣熊,另一种是小熊猫。看着干脆面包装上的动物,除了黑色的“眼罩”copy了浣熊以外,真·干脆面君的模样还是跟小熊猫更像呢。你问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划重点:shǎi 都不一样!左为浣熊,右为小熊猫,从面部就可看出较大区别;相比于浣熊,小熊猫脸盘宽而嘴短,耳朵是白色的宽三角形。

浣熊(Procyon lotor)是浣熊科、浣熊属的动物,而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属于小熊猫科、小熊猫属。曾经人们认为浣熊和小熊猫的亲缘关系比较近,把小熊猫归到过浣熊属,而现在的生物学研究更支持两者都独立成属。说起来,小熊猫也不是大熊猫的亲戚,倒是与鼬亚科更亲近。

浣熊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部分地区,数量相当可观,后面还会具体讨论;而小熊猫则是亚洲动物,大部分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中国西南等地,已经濒危。所以也可以理解,干脆面插画师把浣熊和小熊猫搞混,可能也是完全没见过浣熊吧……作为北美野生动物的浣熊,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中国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也是有点懵比?

浣熊的毛皮一般是灰黑色相间,体型差不多和喂肥了的喵星人一般大小,尾巴上有一环一环的花纹。和圆乎乎的小熊猫不同,浣熊的脸还蛮尖的,体型也比较瘦一些(小熊猫:我胖吗……不,我只是毛长!)。至于那个像“黑眼罩”一样、眼周的毛,可以减少眩光、提升夜视能力,帮助浣熊们在夜里活动。

浣熊的呆萌与机智其实个人觉得,浣熊的萌,不是那种毛茸茸软乎乎的呆萌,而是带有几分喜剧色彩的,当然,有人说是贼眉鼠眼倒是也对。杂食性的浣熊什么都吃,可能是世界上最杂食的动物:春天果子少,浣熊们吃肉——毛毛虫、昆虫、小型动物,有时候还贼呼呼地掏个鸟蛋啥的;秋天来了就狂吃坚果,可以多吃出一个自己的体重来过冬。

如果活动地点附近有人家,那肯定是特别不客气地东翻西翻找东西吃,特别像没事老乱薅[hāo]冰箱的吃货。浣熊具有特殊的腿和脚部的结构,能够像人类一样站立,所以也能经常看到浣熊没事儿站那儿探头探脑的,特别有画面感。

实际上,浣熊也真是蛮聪明的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它比狐狸还要“狡猾”。早在1908年就有动物学家做过实验,表明浣熊能解开许多复杂的锁结构(13个中的11个),而且把锁倒过来放也完全没问题(你家的喵星人汪星人肯定不行)。它还能跟汪星人结交朋友。

有一点浣熊是肯定比我强没跑了——它们是靠脸上和尾巴上的毛色纹路来区别彼此的,相当准确,作为脸盲的我无话可说。

浣熊的名字是什么来头呢?浣 = 洗,取名如此,其实是因为浣熊在吃之前要先把食物水洗一遍。我简单查了一下,实际上把“洗”作为浣熊名字的语言不止中文,意大利语的orsetto lavatore、德语当中的Waschbär、日语的アライグマ都是“洗熊”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浣熊为什么在吃之前要先水洗一遍?真的是因为它们爱干净么?实际上在水里洗一洗根本洗不掉什么,而且没有水的时候,它们也会搓一搓食物就像洗一样,估计已经是条件反射的行为了。

最开始人们认为,浣熊可能缺少唾液,需要沾水帮助它们吞咽。但是后来动物学家发现,关键并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它们的爪子。浣熊的爪子非常灵敏,上面的触觉细胞相当丰富,就像人类的手掌一样。这些触觉细胞大部分都是慢速适应感受器(slow adapting),主要负责感受温度、触感粗细、肌肉运动等。

换句话说,浣熊拿到食物之后洗一洗,实际上是拿水泡泡爪子之后上上下下再彻底把食物感受一遍。这个动作会被误会为“洗”也很正常。浣熊在英语里面racoon这个名字的来源,也有人认为是美洲原住民的亚尔纲津(Algonquian)的“ahrah-koon-em”,原意是“用手揉搓东西”,这或许是更确切的比喻吧?

不过动物学家们在这一点上也没有绝对的共识,还有其它各种假说分析过浣熊的“洗”。最近有科学家也指出,野生环境中的浣熊并没有“洗”这个动作,毕竟在野外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来得及洗?人工饲养或者在人类环境中成长的浣熊,才会在水里“把玩”食物,是一种玩耍行为、或者模仿野生捕食行为也说不一定。

在各种视频网站上,我们常常能看到浣熊卖萌的视频。虽然不是小熊猫和大熊猫的憨态可掬,也不像猫猫狗狗那种宠物的萌,但浣熊也别有一番卡通片的既视感。浣熊一开始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的动物。因为那个标志性的黑眼罩,浣熊也有了“小偷”的“美名”。而现在,“浣熊”也用来形容下手太重而画失败的妆,或者是一晚上没睡的黑眼圈……但实际上,浣熊在美洲原住民的神话中还蛮有地位的。

如今在北美,野生浣熊已经在城市里安家了。聪明又杂食的它们面对城市环境,适应能力简直一流,翻垃圾桶、翻厨房窗子偷吃,基本是它们的家常便饭。多伦多大学的生物学家Suzanne MacDonald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城市里的浣熊甚至变得更聪明了,它们会认红绿灯、会躲汽车,还知道跟猫抢猫食,或者打开有机关的垃圾箱甚至密封罐子。过去80年,北美城市和城郊的浣熊数量直线上升了差不多20倍。

当然,见到人类,它们也会恬不知耻地卖萌讨食,甚至制造声音引起人类注意。要不要给城市里的浣熊喂食呢?这一问题也一直有争论,毕竟,浣熊会携带狂犬病毒,如果伤到人或者伤到宠物的话后果还挺严重的。

接下来,人们和浣熊的关系会如何发展呢?这让我想起了狗的演化故事。有一个说法是,最初在旧石器时代的欧亚大陆,一些灰狼围绕在人类聚居区附近,靠人类产生的垃圾为生,渐渐改变了部分食性和生活习性,和人类形成了共栖关系。之后人类将它们驯化,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的宠物。浣熊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呢?在城市居住的我们,会不会和同样过着城市生活的浣熊,形成新的伙伴关系,而不当它们是烦人的“入侵动物”?

总之,不要再把浣熊认成小熊猫啦!

UUID: e494d34f-6725-4b68-aad2-ce0853627a5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4-24_人类终于回想起,童年被『小浣熊』支配的恐惧.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