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口的科学家:向左走,向右走?丨新知论坛实录

作者: 吕浩然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7-04-20

科学家创业是时代的新现象,得到了政策鼓励,但也引发争议。论坛讨论了科学家创业的必要性、所需素质和支持,以及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角色差异。

科学家创业,是这个时代的新现象,一方面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极大鼓励,不少科学家纷纷参与创办企业,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也引来争议不断。这种怀疑既来自于企业界,也来自于科学界、教育界内部。科学家要不要创业?科学家在创业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又需要得到哪些支持?问题颇多,答案亦是。

4月16日,由“知识分子”、财新传媒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新知论坛•科学家与创业”邀请多位知名企业家、科学家、投资机构及企业高管,针对科学家创业的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作为天文学家,张双南经常被父亲问道:“你的研究能不能产生一点效益,能不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点影响?”他每次都回答说“不能”。但是他最近发现,他们的研究产生出来的技术有可能对卫星导航系统作出贡献。

如果将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过程比作从0到100,在张双南看来,“0是什么都没有,1就是开始有了,尽管很小,但从0到1是我们(科学家)颠覆性技术所发起的,例如互联网中使我们能够互相建立联系的网页技术,就是做高能物理研究的人发明出来的。这是科学研究所带来的颠覆性突破。”

张双南同时指出,科学研究往往给我们带来预想不到的结果,而资本有时候却更重视实际的成果和应用。在0到1的过程中,失败率可能非常高。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很难做出决定。他建议说,“是不是政府的投入可以更多一些,如果政府不能容忍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不加投入,那就会失去0到1的机会。”

“牛顿力学到现在几百年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也超过一百年了,可能未来还有多长的影响,无法预计”。

厉伟认为,政府必须有远见,否则是不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的,企业界也同样如此,鲁先平表示,从0到1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家创新的过程,但1到99则更多的是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的过程,这其间需要创新以外的内容加入进来,“16年前我们聚集了足够的科学方面的远见及对市场、法律、金融、管理的经验,团队具有可以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实现理想的能力。这一路走来,终于把创新推向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经历的是从0到1并从科学家转换到企业家的过程”。

而身为大学校长的陈十一则提到,科学家的创新工作确实需要多方的支持,而由他掌舵的南方科大则在定位上思考颇多。他表示,南方科大有两个翅膀,也是非常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成为一所全球性的大学,而另一个则是成为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大学,“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或者反过来具有科学素质的企业家”。

陈十一表示,“在深圳这样一个特区,我们要在做好学术的同时鼓励教授利用好深圳的技术和潜力来创业。这既是深圳独特资源优势的需求,也是如今这个时代的需求”。

科学家要不要创业?“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这一番话,一度让科学家创业成为热议话题。

“我们从领导到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我想这个观点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我笃信无疑。”

对此,鲁先平则认为,政府应有支持,却不应以由政府出文件鼓励科学家入股创业,“这种做法没有解决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他指出,如果通过行政命令去规定,科学家创业都要占股份,聪明的投资者则更多地会以结果为导向:若转化不好则收回股份,这就意味着创业的失败率更高,人为造成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幻想,让孵化功能无法真正执行。而孵化可能是真正有机结合天使投资、社会资源和科学家们的贡献为一体的最有效的办法。

陈十一也提出,“首先要定义是哪一类科学家”,基础研究无用论并不可取,因为要做最尖端的技术往往需要从基础做起。“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有没有企业家精神在你的骨子里面”。他表示,一个科学家再加上企业家的思想,才能真正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万里挑一的杰出型人才。

鲁白曾收到一个非常强的意见是“科学家不要创业”,“理由有两点,第一,社会是有分工的,科学家应在高等院校等做出原创的研究、培养下一代有创意的人才,而高等院校对原创研究、教育、培养人才有一套非常合适的机制,若科学家去创业,这种机制基本不起作用;第二,科学家并不适合在生意场里跌打滚爬,与各方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因为科学家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坚持”。

不仅如此,鲁白还指出在科学家与企业家两个群体之间仍有不同之处,“第一,科学家是好奇心驱动,而企业家是任务驱动;第二,组织纪律性并不是科学家乐于遵循的;第三,科学家是跟‘上帝’对话的,而企业家是跟人对话的,科学家在交流方面一般并不擅长;第四,科学家非常讲求坚持,而企业家在坚持的同时,更讲求适应。”

与会嘉宾则大多认为科学家要不要创业,应因人而异。王辉耀称,中国“千人计划”实施到现在将近10年,有7000个“千人计划”专家回来,中间有三分之一是创业的。张双南提到,中国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科学家为发展提供更加长远的支持,在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角度上讲做纯粹知识性的研究,也需要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创造出带来经济利益和技术发展的成果,并得到及时应用。

陈宁则认为,未来的科学家一定要创业。他指出,没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群体可能会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步缩小甚至消失,“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时代和大背景下,很多传统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在做的事情,也许会被机器取代。还应讲求与人工智能的配合协作”。

张双南对此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积累很多的知识,但未必能够创新,“创新完全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的结果,人类和人工智能主要的区别在于颠覆性创新的能力。”他还提到,创新永远是科学家的主业,真正的科学家的工作也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厉伟指出,应给予科学家以尊重。他表示,施一公的观点是因为社会公众对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太过忽略,而将商人的地位捧得太高,虽然二者都很重要,“我们要真正地清楚,科学家的贡献可能是几千年,而后者可能仅几十年,总时间维度上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洪为民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社会上对科学家的尊重远远低于对企业家的尊重。他以香港的实际情况为例,“虽然科学家们的工资不低,但很少有人把他们当一回事。香港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买服务的,而科学家是提供服务的。我们需要给科学家足够的尊重,这个尊重应该比企业家更高。”

科学家创业需要做哪些工作?根植于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若是迈出从0到1这一步,那在1到99并最终达到100的阶段,对科学家又提出哪些要求?厉伟表示,科学家创业首先一定要遵守生意场上的一些规律,例如贡献的划分上不是像论文作者排名那样清楚,“我希望科学家创业时一定跟做企业的多学习妥协的精神”。

洪为民也提到,一般来说科学家比较强势,团队很难影响他的决策,市场化、财务等方面都需要团队,而非个人决策,“单单一个科学家创业成功的机会不是很高”。杨振宇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一个科学家想要去创业,一定要忘记自己作为科学家的光环”。他指出,科学家创业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团队不容易建立起来。

创业更需要团队,在熟悉和不熟悉的领域皆是如此,只有建立一个很好的团队,相互倾听、分享,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

张双南则从自身的经历获得了启示。他自嘲并不具备管理大型项目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则是交给团队,“在我的团队里有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及管理人才,他们会帮我管理得非常好。很多时候我服从项目经理的管理。”他还表示,如果科学家要创业,身份的转变一定要做好,“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放弃”。

鲁先平提出,科学家能不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重要一点是他必须具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团队的组建能力、与对方沟通交流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与政府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鲁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业的科学家应具备领导力,“第一,要有远见,能够看见人家看不见的东西;第二,要有人格魅力、号召力,能够说服对方跟他一起干人家不能干的东西;最后,还要有一个冒险的精神和勇气”,这些都是科学家成功创业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

UUID: 0f5b196e-9dad-4366-b274-77278601d81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4-20_创业风口的科学家:向左走,向右走?丨新知论坛实录.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