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树蛙:台湾特有的绿色树蛙

作者: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7-03-26

本文详细介绍了台湾特有的莫氏树蛙的分布、特征、生活习性、繁殖行为以及面临的生存挑战,展示了其独特的生态位和适应性。

你是否看过这段入围2015“动画界奥斯卡”ACM SIGGRAPH daytime selects的动画短片?台湾大学生箫胜文制作的动画短片分别以树蛙、苍蝇和鱼的视角,刻画了捕食的瞬间,记录它们在生死关头仅能看到一次的画面。三种动物恰好串成一个食物链,而且拥有各具特色的视觉系统——动态视力、复眼和鱼眼。片中主角之一的树蛙,原型便是台湾特有的“莫氏树蛙”,也是物种日历今天的主角。

莫氏树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属于两栖纲无尾目的树蛙科树蛙属,1908年被命名。从低海拔的树林、果园到2000多米的高山针叶林,从最北部的台北县到最南部的屏东县均有分布,是台湾分布最广的树蛙。它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绿色树蛙,体长约4~6cm,性成熟的雌性个体体型略大于雄性。体表光滑,背面和腿外侧为绿色,腿内侧和虹膜呈橙色,体侧和四肢内侧有黑斑,眼后有明显颞褶,趾端有吸盘。

有些个体的背部会有一些小白点,腹面和侧面的黑斑也看起来更密集,这说明这些个体是蛙中长者,斑点越多,年龄越大。

当它休憩时,会做出可爱的蜷缩姿势,四条腿缩于身下,瞳孔收缩成一条横线——像很多食草动物一样。横瞳能够增加物体在横向上的景深,使它拥有清晰的横向全景视觉,能够更为敏锐地捕捉来自不同方向的情况变化。

在台湾本土的6种绿色蛙类中,莫氏树蛙是分布最广、最常见的树蛙,但想要在野外轻易发现它可不是件容易事,它有完美的保护色。虽然莫氏树蛙不能像避役(俗称变色龙)中某些种类那样,产生令人惊讶的巨大体色变化,但它也会根据环境来调整自身颜色的明暗,用更贴近环境的颜色来隐藏自己,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如果它受到威胁,会撑起腿部,吸进空气鼓胀腹部,虚张声势来吓唬敌人。鼓鼓的身体让它显得更大,腿部内侧露出的橙红色皮肤与黑色斑纹也会在跳跃时吓到和迷惑捕食者,使它更易逃脱。如果敌人实在太强大,打不过,逃不了,它会有一定的概率使出杀手锏——装死:将自己整个身体翻过来,静候敌人离开。

莫氏树蛙较为适应人工干预的环境,会出现在果树园的蓄水池、山边上的水沟、傍山建筑群里的静水区,它们全年皆能繁殖,所以一年四季都能听到雄蛙独特又嘹亮的求偶叫声——“咕呜呜呜~呱~呱~呱”。由于它们优越的捉迷藏能力,所以在野外想要亲眼目睹它们的身姿,需要耐下心来循音寻踪。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莫氏树蛙的求偶鸣叫声,但不同地区种群的繁殖季有一定的差异。

总体而言多数在春天,台湾北部种群一般在春夏,中南部种群是夏秋,东部种群则多在冬天,生活在潮湿山区的莫氏树蛙则终年繁殖。

莫氏树蛙成体的性别可通过体型和下巴来分辨。公蛙需要鸣叫求偶,所以有着鸣囊的下巴皮肤较为松弛,公蛙的体型也小于母蛙。另外还可以比较体色,同一个地区的种群里,公蛙的颜色通常要比母蛙亮眼一些。

温湿度是启动它们生殖行为的重要因素,雨后空气湿度增大,蛙群会变得活跃,公蛙通过嘹亮的鸣叫声来吸引异性。单只雌蛙每次可产卵300~400枚,它将卵泡产在水面上方的树叶或树枝上。卵泡是白色的,其中淡黄色的点点便是它的卵,约10天可孵化成蝌蚪,蝌蚪随后从卵泡中掉进水里。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产卵地,考验着每一个蛙妈妈的智商和运气。

莫氏树蛙是台湾特有种,并且有着优秀的自我隐藏能力,所以一度被认为数量稀少,列入台湾的保育物种,直到2008年才被降为一般类。它们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种群数量较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高枕无忧。距离人类栖息地近的物种势必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台湾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都对生活在宝岛上的两栖类造成巨大威胁。

土地开发压缩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广泛应用的农药,其残留随雨水进入溪流河道,加上排入河道的工业污水,成了蛙类幼体的严重威胁。此外,人类驯养的家猫、鼬类一旦被遗弃到野外,会大量捕食小型野生动物,莫氏树蛙在这些天敌面前毫无还手能力。这种擅长捉迷藏的迷你高手,正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生存挑战。

UUID: d7fb2c7c-c3ca-4a30-aa9a-c1c57059111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3-26_青蛙都在水里产卵么?不一定!.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