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安徒生的童话我们都读了不少,大部分都挺好懂的,但是也有让人不明所以的,就比如《豌豆公主》。今天就顺着这个故事说下去,给你们讲讲豌豆。故事里说那位真正的公主在层层叠叠的床垫和鸭绒垫上躺了一晚后浑身变得青一块紫一块,全赖垫子下面的一颗豌豆。故事里有一点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豌豆明明是很脆嫩的,怎么会很硬很硌人?就算是铺了几层鸭绒被,人一上去还是会把豌豆压成泥吧?
对于中国朋友来说应该不少人会有这个迷思,但是放在西方朋友那儿,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在西方,豌豆并不是鲜着吃的。至少在整个中世纪时期,豌豆都是被干制的食物,这样它们就能被近乎无限期地储存起来。当人们需要营养和能量的时候,它们才会被拿出来煮粥。一直到现在,豌豆浓汤仍然是西方非常常见的食品。
关于豌豆名字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因为豌豆植株是弯弯曲曲的藤蔓,上面又生出很多卷须,所以取了“弯”这个字的谐音,叫豌豆。不管说法是否靠谱,起码证明了古人就认为“长胡子”是豌豆重要的识别特征。豌豆的“胡子”叫做卷须,是植物一种较常见的器官。比如葡萄、黄瓜等植物的茎上也有卷须。不同的是,葡萄和黄瓜的卷须是一种“变态茎”,而豌豆的卷须是“变态叶”。
细心的小伙伴可以观察到,豌豆茎的卷须都是占据了小叶的位置,凡有卷须的地方就会少一枚小叶,而葡萄和黄瓜就不是这样。
豌豆在童话故事里是用来鉴定公主是真是假的,放在现实生活中,豌豆这种浑身都能吃的植物,简直就是为吃货而生的。和西方人不同,我们不仅吃豌豆的种子,还会吃豌豆的茎叶,也就是豌豆尖,或者可以叫豌豆秧或者豌豆苗之类的。豌豆,学名Pisum sativum。
食用部位为嫩茎、叶、芽、叶轴顶端具羽状分枝的卷须,产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中国人吃豆秧的历史其实非常早。早在《诗经》的年代,人们就会采食豆类植物的茎叶来食用。名篇《小雅-采薇》有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里的“薇”,指的就是古人采摘的野豌豆。野豌豆是豌豆的表亲,它们关系还算是密切,不过是不同属的植物。而且野豌豆可不是“野的豌豆”,就像秋刀鱼不是“秋天的刀鱼”。
豌豆有营养又好吃,不过,作为一个五谷不分的都市新青(bai)年(chi),把豌豆各个部位分开来看,你确定你还认得出来?豌豆植株的样子前面已经讲过了,豌豆尖就是嫩的部分。然而,豌豆的种子并不是茎上直接长出一个枝,枝上结着一颗豆子。不知道这一点的对着屏幕默默举手吧。敲黑板,豌豆是长在豌豆荚里的。豌豆是种子,需要有一个果实来包裹它,这就是豌豆的豆荚。
豆荚在嫩的时候也是可以吃的,不过在超市里见到的都是豆粒成熟的,荚果就已经咬不动了。除非——你在超市遇到的是它:荷兰豆。荷兰豆是豌豆的一个品种。但是我们平时吃的就是它的荚本身,而不是像普通豌豆那样只吃种子。荷兰豆的豆粒很小,但是豆荚清香脆嫩。其实荷兰豆并不来自荷兰,不过因为荷兰是最早打开我国国门的国家,所以那时的舶来品和沿海地区产品有不少都冠上了荷兰的名字。
什么荷兰豆、荷兰猪、荷兰乳牛,大概通通都和荷兰没关系。对了,荷兰豆这种蔬菜在荷兰叫“中国豆”,原因是一部分西方人认为这种豆是中国东南地区培育的。再后来,人们嫌荷兰豆的豆子太小,就又培育出了荚豆都好吃的甜豆。别晕,这是甜豆。它的豆子比豌豆小些,但是豆荚像荷兰豆一样脆嫩美味,这几年成了餐桌新宠。不过,在超市见到最多的豌豆长这样:蒜香青豆。以上这些,通通是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