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你过的快乐。心灵鸡汤书列出各种建议,告诉你怎样去停止担忧,制造幸福,抛弃消极的念头;工作场合里,老板都喜欢看见充满笑意与热情的员工;似乎回答“你好吗”这个问题唯一的答案就是一句语气轻快的“棒极了!”——但是,丹麦Aalborg大学心理学教授Brinkmann认为,流行的“积极文化”有着它深深的阴暗面。
有消极情绪很正常。Brinkmann在他的最新书籍《坚决说不:拒绝那些“改善自我”的狂热心理》中写到,在生活的很多场合,高兴并不是一项合适的反应。更可怕的是,假装快乐其实让我们的情绪更为受伤。“我相信我们的情绪和思想应该真实地反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允许自己表现出消极的念头,去感受那种情绪,因为这才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强制性的“快乐”。那些天生乐观向上的人,和那些天生爱看“自我调整心态”鸡汤书的人,他们固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当今社会,表现快乐仿佛成了对人们的一种强求。比如在工作场合,员工业绩评价往往强调“专注于积极的成长”,而不是面对实际的困难,要求员工表现得开心几乎成了老板的极权思想。Brinkmann把这种时刻要求员工表现出快乐的做法,称为“思维控制”。
“积极心理”的阴暗面。
许多公司在保证员工幸福感方面进行了大笔投资——当然这些投资也是出于老板的私心,希望快乐的员工能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当你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与团队合作,这些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企业不仅想要利用员工的生产力,还要利用他们的性格特征。” Brinkmann说,“我认为这就是‘积极心理’的阴暗面。
我们的心理感受就像一件商品,而且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从真实感受中抽离。”
每种情绪它都有存在的意义。不得不表现出的“高兴”,是一种“自救”的狂热。那些旨在教人们怎么寻找幸福的“自救”鸡汤书籍可能更加伤害你的情绪,因为那种“每个人都应该能使自己快乐”的观念,仿佛在责备那些不快乐的人是因为自身原因才无法快乐起来的。并且,在我们理解并面对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消极的情绪起到了十分重要而健康的作用。
负罪感和自责感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愤怒是面对不公平的正当反应,悲伤有助于我们在痛苦中释怀……快乐很好,只不过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