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小小的清洁鱼,它正在石斑鱼的腮盖边缘,鬼鬼祟祟地转来转去,时不时尝试着靠上去嘬一口;而石斑鱼就偶尔扑棱一下,甩开它,不给它吃。玻璃缸外,一个AI张着嘴呆看。这就是芽庄海洋博物馆前几天发生的一幕。感觉我们仨可以这样过一下午……
裂唇鱼(Labroides dimidiatus),可以清理大鱼体表、腮内甚至口中的寄生物,让大鱼避免受到寄生物的伤害,因此有医生鱼、清洁鱼等别名。
在动物的世界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关系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清洁鱼和它的大鱼“客户”的关系却是个很好的互利合作的例子。清洁鱼会毫不在乎地接近比自己体形大的鱼,而这些大鱼非但不想吃它们,甚至主动地接近它们,只为在它们的“清洁站”接受“鱼疗”。
可是,谁来保证合作双方都不因为私利而作弊?研究表明,清洁鱼也懂得信誉是合作的关键,它们很重视客户的“印象分”。
为潜在的回报做伏笔,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建立的“印象分”是维系人类社会这种互助关系的重要基础。人类间的合作行为,可以用“投桃报李”来解释。有时候回报并不是及时的,我们伸出援手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在将来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人可能也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这意味着人类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为将来可能的回报做准备。
Wedekind等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互不相识的实验参与者每人都扮演捐助者和受助者,不断地把钱捐出和接受捐助,捐助的行为必须被其他参与者看到,但每两人间的这种捐助和接受只能发生一次,最后的结果是,得到最多的钱的人是在实验早期表现的最慷慨的人。这实验说明,在别人面前建立良好印象或信誉在人类的合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清洁鱼帮助大鱼清除寄生虫的行为的问题,有趣的是,相比于大鱼身上的寄生虫,清洁鱼实际上更喜欢吃大鱼身上分泌的粘液。这就在清洁鱼和大鱼“客户”间产生了利益冲突:大鱼只想清除掉身上的寄生虫,而只吃寄生虫却是清洁鱼不太愿意做的。清洁鱼和它的客户间的合作关系能维持下去吗?一只裂唇鱼帮助凹吻篮子鱼(Siganus corallinus)清理鳃盖,它的客户的同伴的监督让它不得不好好干活。
Pinto等研究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大鱼身体的摆动程度来判断清洁鱼是在吃粘液还是寄生虫,因为当清洁鱼吃大鱼身上分泌的粘液时,大鱼会不由自主地摆动身体。结果是:在没有其他大鱼旁观时,清洁鱼总是喜欢为没有寄生虫的大鱼服务,大鱼客户身体会剧烈地摆动,说明清洁鱼确实更喜欢大鱼身上的粘液而不是寄生虫。但有大鱼旁观后,客户大鱼的身体的摆动次数会立马下降,说明清洁鱼这时候又开始帮大鱼清理寄生虫了。
不仅如此,旁观者大鱼还会主动避开那些给“客户”的身体造成更多摆动的清洁鱼。
实际上,每条清洁鱼每天要为2000条以上的大鱼客户服务。也就是说清洁鱼几乎总是在其它大鱼的“围观”下做清洁工作。因此就像在网上开店一样,在潜在客户的监督下,清洁鱼为了建立良好的信誉,为了以后的食物来源,选择吃掉了大鱼的寄生虫,而不是它们更想吃的粘液。鱼儿真有这么聪明?
我们现在不知道大鱼是用什么标准来给清洁鱼的服务建立信用等级的,也许是客户身体的摆动次数,可是,难道鱼儿也会计数?某些动物们的行为方式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这一点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也感到迷惑,所以他提出动物或许拥有与人类可比的“意识力”。特定情况下,许多物种会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能力,它们可以作为范例,增进我们对动物认识能力的了解。
未来或许我们可以从神经学或基因组学找到答案,但是现在我们还需要找到更多像文中的鱼儿们这样出人意料的聪明行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