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至少要感谢他,我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在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背后有着六个基本原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
原理1 - 光速不变原理:回到1860年代,麦克斯韦在前人的基础上统一了电学和磁学。
电磁理论最伟大的一个成果就是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与真空中的光速c相同,从而揭示了光的电磁本性。而且,他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光相对于任一惯性系的速度都为c。”也就是说光速是不变的。这很奇怪。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有一个人在移动的车上发射了一枚子弹,对于一个站在路边的旁观者来说,子弹的传播速度是它发射出的速度加上车的速度。
但是,20多年后,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在寻找传播光的介质——以太,他们的实验出乎意料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光速是一个常数!不仅如此,光速还是宇宙的速度极限。无论是物质、信息、引力或其它力都无法超越光速。爱因斯坦认为光速不变是自然法则,这也成为了他构建两个相对论的起点。
原理2 - 等效原理:16世纪时,伽利略意识到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从比萨斜塔扔下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比如一根羽毛和一个铁球),将以同样速率落下并同时落地。在阿波罗15号登月任务中,宇航员David Scott在没有空气的月亮上确认了该原理。牛顿认为,这之所以会发生必须满足一个奇怪的巧合:惯性质量=引力质量。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这一重要的事实的思考,爱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在空间的一个足够小的区域,一个观察者感知到的引力场的物理效应和另一个在没有引力场区域以匀加速运动的观测者所感知的物理效应相同。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
原理3 - 宇宙学原理:在伽利略时代之前,哥白尼认为地球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一个世纪之后,牛顿在他的《原理》一书中假设太阳系被嵌入在一个均匀的空间之中,该空间在所有方向无限延伸。这些是宇宙学原理的起源。现代宇宙学原理认为,无论你朝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或任何方向观测,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地方是特殊的。虽然在局部区域,我们会看到物质以太阳系、星系和星系团的形式存在,但在一个足够大的范围下,就会发现宇宙是均匀与各项同性的。
在建立宇宙学模型的过程中,这一原理使所需要的数学大量的简化。但宇宙学原理的有效性受限于我们的视野。例如,2013年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一个由星系组成的巨大超结构,延伸超过100亿光年,称为武仙-北冕座长城,使宇宙学原理受到挑战。
原理4 - 量子化:1900年,普朗克试图用数学更好的描述从灯泡辐射出来的能量。当时的理论跟实际观测不符。
在几次失败的尝试后,普朗克发现他能够消除该隔阂,但是他不得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一个物体辐射出的电磁能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一份份能量包的形式。普朗克一开始认为这些“量子”是理论的局限,而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但是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照射金属会驱逐电子后提出了光电效应,认为光是由离散的粒子组成的,称为光子。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我们发现不仅能量是一份份的,许多其它的性质,比如电荷和自旋,都有一个最小的单位。为什么必须是这样,没有人知道。
原理5 - 不确定性原理:如果你踢一个足球,你可以同时知道它在哪里以及它要去哪里。但是,在亚原子粒子世界,情况就不这么简单了。你对一个粒子的位置知道的越精确,你对它的动量知道的就越少,反之亦然。这就是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在1920年代中期由海森堡提出。
它不仅连接了位置和动量,也连接了能量和时间,以及其它。不确定性并不是来自于测量装置的精确性,而是根本的限制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有多少理解。正是因为不确定性原理,粒子才有机会“隧穿”在经典物理中不可能克服的能量障碍,使发生在太阳的核聚变成为了可能。它也允许粒子能够在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真空中短暂的出现。
原理6 - 波粒二象性:在20世纪初,当物理学家发现光其实是由光子组成的时候,使人们非常困惑。
因为在这之前,光也表现出所有波所具有的性质,比如干涉和衍射。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这个行为是普遍的,而且是双向工作的:像波的光可以表现粒子的行为,而电子和其它的物质粒子也可以表现出波的行为。在这个波粒二象性的图景中,一个量子物体同时处于所有可能的位置或状态,称为“叠加态”,只有在进行测量后才会坍缩为其中的一个状态。薛定谔对此构想了一个思想实验:一只猫同时处于生和死的状态。
量子叠加态的魔法也是未来建造量子计算机的关键。
基于这六个基本原理,物理学家发展了标准宇宙学模型和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它们各自都成功地经受住了无数次的检验,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六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