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环保部长陈吉宁主持召开媒体见面会,阐明了霾污染成因,提出六大措施。作为公众中的个体,在其中能添什么砖加什么瓦,是本团队思考的课题之一。
整个霾污染发展历史是动态的,其中的成分构成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不可否认,工业排放、尤其是小工业偷排等是大头。汽车数量剧增、燃油品质低、尾气排放监管不足等也不容小觑。
北方采暖,作为由来已久的生活习惯,本无可指摘,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采暖区房产面积大大增加,甚至有些报道反映越来越多的廉价劣质煤被用于采暖,这意味着采暖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也同时会有很大增量。北方典型城市每年秋冬首次PM2.5爆表与采暖季开始时间的强相关就很说明问题。
在当前社会还没有大力度升级工厂环保设施、彻底不用燃油车的底气,也没有迅速解决环境评价监管制度因技术、利益纠葛、政治经济等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根除霾污染之前,作为普通公众,尤其采暖区的每个人,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容量,以及健康标准下,力戒奢侈、甚至牺牲一定的‘舒适’,接受基本采暖,以降低采暖强度及其排放强度,博弈出相对可以容忍的空气质量,得以残喘到看到希望的那一天。
很多北方人并不陌生的场景是:天寒地冻的北方,室内温暖如春、乃至如夏。一方面肆意燃烧有限能源来采暖、排放,一方面衣着单薄过冬如夏,令人想起了那个德国餐厅里外国人教训中国人浪费的故事,‘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是地球的’。
奢侈采暖,在大气质量严重下降的今天,应归属‘陋习’,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观念问题,请看本文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1、采暖对霾污染贡献有多大?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持续开发,建成的房屋面积大幅度增加,北方冬季供暖面积也在持续增加,由1996年的7.3亿m³增长到2014年的61.1亿m³,致使总燃煤量剧增,污染加重。
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哈尔滨市的PM2.5含量变化过程为例,不难发现,相对于非采暖期,PM2.5含量在采暖期增幅明显,直观地印证了采暖对PM2.5的贡献。
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成果《空气质量报告》中也可看出,采暖对PM2.5贡献率较大的结论。
冬季采暖期PM2.5指数成倍地增加,那么是否可以适当降低冬季采暖温度、减小采暖强度来减少污染物排放以缓解霾污染?
2、降低采暖温度管不管用?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飞速进程中,按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集中供热面积将会达到60亿平方米,温度由≥16℃调高到≥18℃,当年煤耗增量为483万吨标煤,相当于1.9亿平方米面积的采暖用煤。从图中不难看出,适当的温降有利于建筑热负荷的减少。
如果将北方冬季的室内采暖温度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采暖的用煤量以及建筑热负荷将大大减少,而由此产生的PM2.5也会随之有一定幅度地降低,对于缓解霾污染有相应作用。
3、怎样的室温算合适?
我国规定的采暖期室内最低温度为16℃,部分城市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为18℃。但根据对北方采暖区典型房间的测试,大多数建筑室内温度在采暖期都高于18℃,分布在20~25℃之间。
为得到在舒适度受较小程度影响的情况下北方冬季最合理的采暖室温,本研究团队开展了冬季室内温度测试试验以及‘奢侈供暖VS霾污染’问卷调查研究。
试验针对北方7个典型采暖城市中的不同人群在阶梯温度下的衣着及感受,开展了室内温度与舒适度关系的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传统生活方式,北方冬季室温为14℃时,各类试验人群普遍感觉较冷;16℃时,人体感觉虽冷但可接受;18~20℃时,人体感觉最舒适;23~26℃时,各类试验人群虽衣着轻薄,但仍感觉较热。测试也表明,通过适当增加衣着、适当降低室温达到类同舒适度、乃至次舒适度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4、次舒适与健康如何取舍?
降低采暖温度的确会涉及到相当数量北方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条件下,奢侈采暖又是否直接或间接地损害更多人的健康呢?PM2.5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部分影响如表所示。
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在25℃以上,人会感到疲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感冒。通过实验测定,当冬天室内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时,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如果考虑到温度、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
这表明,一方面冬季室温完全不必达到当前北方普遍的22℃~24℃,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技术、经济、健康目标、尤其环境容量都尚不足以支撑奢侈采暖,因此,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应该在‘舒适’vs‘健康’之间寻求一个理性的平衡。
而采暖区公众只消稍微改变观念,就可能换得一口相对干净的空气来维护自己的健康,何去何从,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