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又到了采桑的季节。采桑这项农活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词牌《采桑子》的诗词你肯定背过。采桑,古代相亲大会。春风回暖,树梢生出新绿,林下小路蜿蜒,传来轻快笑语。枝条掩映间,时隐时现的,是结伴采桑的女郎。以桑叶饲蚕,待其结茧,再缫丝纺织成布,这是古时少有的以女性为主的生产活动。“采桑”是春季重要的农事,也促进了年轻人的社交。青年男女游弋田野,生出很多旖旎的爱情故事。
南北朝时,江南民歌“吴中细布,阔幅长度。我有一端,与郎做裤”,就是采桑女大胆诚挚地表明心迹。当然,也不是所有采桑路上的邂逅都能发展成爱情。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采桑美女秦罗敷,被巡视田野的太守搭讪,就严词拒绝了他。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选自《陌上桑》。
《陌上桑》虽是一出讽刺喜剧,却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一种制度: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万物生长的春季,地方高官(太守)也要亲自出巡田野,劝课农桑。桑蚕纺织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头戏之一,采桑因此成为古时颇受重视的一项农事。随着纺织业发达,采桑被官方记为重大农事,唐朝时,甚至专门为它写了教坊大曲《杨下采桑》,以歌舞记叙、颂扬之。后人自其中截取一段双调小令,即是词牌《采桑子》。飞丝惹绿尘,软叶对孤轮。
今朝入园去,物色强著人。——唐·杨祜《杨下采桑》。蜡烛燃尽了,而你……采桑是最接地气的农事,《采桑子》词牌下的许多作品,也都轻快别致,带有民歌余韵。上下阕中间两句往往大体相同,反复歌咏,两阕之间也有稍加变化的重复,与民歌中的重叠相类。例如宋朝人吕本中这一首: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心上人如明月,若即若离,难得团圆。
这段离情以女子口吻写出,明白如话,不需解释也能看懂。清朝纳兰性德也有一首写离情的《采桑子》,又是另一种味道: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首词使用的意象比吕本中之作更多,所以书卷气更重。“灯花”是灯芯点燃时,灰烬凝结成的花形物。古人视灯花爆燃为吉兆,枯坐通宵的纳兰,见到的却是灯花渐小,灯火渐弱,最终“瘦尽”,不免意兴阑珊。
唐代以前,民间照明多用油灯,起初燃料是动物油脂,后来榨油技术发展,又以植物油为燃料。蜡烛虽在秦汉就已出现,但彼时由蜂蜡制成,颇为稀罕,仅供贵族使用;唐宋以后,渐渐改用虫蜡制烛,蜡烛才普及到民间,成为常见的照明工具。纳兰所写的“灯花”,也很可能是烛花。油灯、蜡烛在燃烧时,灯芯或烛芯的灰烬会凝结成灯花。灯花过长会影响灯芯燃烧,因此要将之剪去,这就是“剪烛”。图片来源:电视剧《甄嬛传》。少年愁,少年愁。
南宋年间,壮志难酬、赋闲归田的辛弃疾,也曾写下两首《采桑子》(有些版本亦作《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被后人记得的,多是文学家的身份,但他本人的理想,却是带兵抗金,收复河山。
他大半辈子研习兵法,积极整军备战,却无奈被人弹劾去职,一腔抱负落空。他去职后闲居江西带湖,一日在博山漫步,回想起年少轻狂时,总爱拿那点多愁善感做文章。如今经历过人生跌宕、世路坎坷,心中有万般滋味,却再难像年轻时那样,轻易将“愁”字说出口了。戎马岁月、复国壮志,都成前尘旧梦,唯有叹一句秋风如旧。辛弃疾存世的唯一笔迹《去国帖》。
这份酬应帖子是他在江西任职时所写,时年36岁,仅仅6年后,他就遭谗去职,赋闲长达20年。图片来源:iartdao.com。往期诗词回顾。踏莎行、蝶恋花、虞美人、临江仙、浣溪沙、雨霖铃、醉花阴、满江红、乌夜啼、清平乐、点绛唇、杨柳枝、沁园春、苏幕遮、卜算子、扬州慢。撰文|曾笑菲、林语尘。部分图片来自|图虫创意。微信编辑|谢爽。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7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