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辰:一个德国医生给我启示,隔行不必隔山
2000年,我们在德国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培训。一天,我们几位学员在德方培训导师托马斯带领下参观德国的一个小城——讷德林根,我们到达一个城堡的顶层时,我的身旁站着一位中年女游客。我向她介绍说我们来自中国,是来学习科学钻探的。
简短的寒暄之后,她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环形地貌说,这是一个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直径近30km的凹坑,整个讷德林根坐落在一个撞击坑内,在巨大的陨石撞击作用下,原有的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她还在我们培训导师的地质图上指点着这个陨石坑及周围的地质体。听了她一连串的介绍,我想她一定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地质学家。令我惊奇的是,她是一位普通的德国医生,是这里的游客!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另一件事发生在中国。
2005年,当我们的课题组申请国家973项目时,一同等待答辩的一个生物方面的学者与我聊起各自的工作。我介绍说,中国已经完成了一口5000米的大陆科学钻井。他问:5000米,会不会把地球打穿?学过地质的人都知道,地球的直径有12800公里,大陆地壳的厚度有数十公里,5000米连薄薄的地壳都不能打穿,更不用说整个地球了。
德国一个普通的医生,具有相当广博的地学知识;中国一位高端领域的生物学家,对生物学之外的地学常识一窍不通。我不是嘲讽这位生物学家,假如他问我几个普通的生物学常识问题,我可能也是一窍不通。
有句古话:隔行如隔山。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或者说隔阂越来越大。反过来,分工和差别越精细,越需要在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人员之间进行科普。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更有利于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在北京西山发现15亿年前的古地震遗迹就是学科交叉的最好例证之一。因为,地震专家没有想到在那么古老的岩层中会保留地震遗迹,一般的地质学家又不认识地震现象。
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之间需要互相科普,中小学的学生更需要科普。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电子时代,知识获取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不正确的知识传播也越来越迅速,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知识通过互联网和先进的印刷技术飞速扩散,急需进行全民科普,以正本清源。同时,中小学生应试教育的势头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培养方式以考试为主,不是以兴趣为主。
“知识分子”的《科学队长》栏目要求一线科学家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科普,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贴近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减少错误知识的传播,也有助于增进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利于知识产权保护。我在科学队长期待和你相遇,希望孩子们和家长们都能够在这里享受到科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