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国际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以长篇论文(Articles)形式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第一/通讯作者)的论文:Evolution of carbonated melt to alkali basalt in the South China Sea,报道了在中国南海发现世界首例碳酸盐质岩浆,及其向碱性玄武岩连续转化的现象。
碳酸盐质岩浆含有大量CO2,也是地球上最富稀土元素的岩浆。张国良与美国加州大学、南京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化学所科学家合作,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南海钻孔岩芯进行了地球化学、同位素化学和矿物学研究,发现了世界首例碳酸盐质岩浆。这对深部碳循环和全球碱性玄武岩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地幔存储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碳,地幔中CO2可能对岩浆的最初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多年来,经典的室内高温高压实验也推断:在CO2的参与下,地幔中极有可能存在碳酸盐化的熔体(岩浆),这种熔体可能与碱性玄武岩成因有某种关联。然而,长期以来这种熔体一直只存在于实验室结果,而CO2与地球上岩浆成因的关联一直神秘莫测。本次研究发现自然界的碳酸盐质岩浆可以连续转化成为碱性玄武岩。
该研究指出:碳酸盐质岩浆与岩石圈反应过程中,导致岩石圈吸收了大量稀土元素(磷灰石分离效应,图1),并使岩浆脱CO2,最终碳酸盐质岩浆演化成碱性玄武岩。该研究的意义有:1. 确认地球上真实存在碳酸盐质岩浆;2. 推断大洋碱性海山下部可能存在大规模稀土矿化带;3. 热和薄的岩石圈有利于地球深部CO2迁出地表;4. 岩石圈可能是阻止地球深部CO2迁至地表的重要屏障(见图2)。
该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以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