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等人,清华大学王向斌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首次报道了404公里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记录,这项工作不仅是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同时也是所有类型的量子密钥分发的最新光纤安全传输记录。该工作于2016年11月2日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随着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墨子”的发射升空,“量子通信”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对这种绝对保密通信方式,人们充满了好奇,也产生了不少疑问。比如,它的传输效率够高吗?它可以传得足够远吗?如果它的中继站被袭击,还能保证安全吗?总之可以概括为:量子通讯真的好使吗?
理论上说,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即QKD)可以确保分隔两地的用户安全交换密钥,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器件并不是那么完美,从而给攻击者留下了一些可能的漏洞。比如,理论上要求光源发射单光子,因为单光子的量子状态不可复制、不可窃听。但实际上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弱相干光子源,这就产生了光源不完美的漏洞。
2003年,韩国学者Won-Young Hwang提出了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怎么解决光源不完美的漏洞呢?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王向斌教授从事量子信息研究多年。他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有一口井,大家都想喝到其中甘甜的井水,但是不幸的是,这井里混合了一种毒液,必须把毒液蒸馏掉才能尽情饮用健康的井水。
2012年,加拿大的Hoi-Kwong Lo教授提出了“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The measurement-device-independent QKD, 简称MDIQKD),并且由科大的潘建伟小组、张强、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开发的高效低噪声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于2013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MDIQKD,关闭了所有探测器件漏洞,这也入选了美国物理学会年度重要进展。
2005年之前,研究人员利用光纤只能实现50-70公里通信,且存在安全漏洞,并不实用;2005年之后的各种进展,如上所述,关闭了光源和探测器的漏洞,优化了通信方案,诱骗态方案的量子通信可以做到百公里送几千比特/秒的信息传输效率(并未用上MDI方案,并不绝对安全),这个效率意味着可以打电话了,人们看到了实用化的希望。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等人,清华大学王向斌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首次报道了404公里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记录,这项工作不仅是MDIQKD,同时也是所有类型的QKD的最新光纤安全传输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