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猿:我不只是个跑龙套的类人猿!
大多数人对类人猿的了解来自于一些科幻电影,比如《泰山》、《金刚》、《猩球崛起》等,今年7月份还将上映《猩球崛起3:最终决战》,相信必定又是一部高分佳作。这些电影的主角都是类人猿(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也突出了“类人”二字的特征,与人类相似的智商、情感以及群体行为。不过在这些电影中,仍有一种类人猿几乎没有出现过,即使出现最多也只是跑个龙套,他就是长臂猿。
说起来,其实长臂猿在电影中跑龙套的出镜率都不高,比如在电影《奇幻森林》中,所有的灵长类都臣服于他们的头领——一个体型巨大,总盼望着获得人类的能力的红毛猩猩,而长臂猿在该电影中总共只出现2次,看形象,再结合地点判断,似乎是一个雌性黄颊长臂猿。红毛猩猩King Louie,喜欢唱歌《I Wanna Be Like You》图片来源:mtime时光网
说起长臂猿总是跑龙套的原因,我估计可能是由于他的神秘性,人们对他并不了解,所以更倾向于把他当作猴子,这在现实中是有佐证的,比如,在我国长臂猿栖息地周边的人们习惯称长臂猿为“风猴”,“黑猴”等。但其实,长臂猿是真的猿——类人猿,在类人猿兄弟中,只是跑龙套也真是委屈他了。不信,咱们先来梳理下灵长类动物的分类关系,然后你就能明白他有多重要了。
说到灵长类动物,目前公认的是其在6500万年前分化出来,直至现今共有481种。灵长类动物通常被分为两个大类: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和简鼻亚目Haplorrhini。原猴亚目又包括2个下目(infraorders):狐猴下目Lemuriformes和懒猴下目Lorisiformes。简鼻亚目分为2个下目: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和类人猿下目Simiiformes。
类人猿下目又可分为2个小目(parvorders)——阔鼻小目Plytyrrhini(新世界猴,如夜猴,吼猴,蜘蛛猴等)和狭鼻小目Catarrhini(旧世界猴如猕猴等,还包括猿)。
类人猿泛指人猿总科的物种,人猿总科 Hominoidea 属于狭鼻小目,在2500万年前从旧世界猴中分化出来,这一总科中包括长臂猿科Hylobatidae和人科Hominidae,类人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由近到远依次是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
从解剖特征来看,长臂猿是类人猿里最像猴子的猿,相对于其他猿类(黑猩猩、猩猩、大猩猩)个体相对小很多,体型大小的性二型差异最小,即雄性和雌性大小相似,所以又称为小猿。长臂猿长臂灵活,在树栖哺乳动物中,移动速度最快,纵身一荡便可飞出8、9米的距离,要不是没有尾巴,简直就是个猴子,行为习性都显示出对树栖生活极强的适应性。
既然被称为类人猿,长臂猿的行为也有像人的地方,比如他经常在树上依靠两足行走,从背影看,就像人在树干上走似的。
鸣叫是所有长臂猿都有的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行为,每天清晨,长臂猿都会鸣叫,多是由雄性发起,雌性配合,形成“二重唱”,每一种长臂猿都有属于自己的流派唱法。
1871年,达尔文在他的书《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中说:原始的人类使用声音发出有节奏的旋律,那是在唱歌,就像每天长臂猿在做的那样 ....,这种方式可以表达出多样的情绪 ....”达尔文指出了长臂猿鸣叫的吸引异性的功能,除此以外,长臂猿的歌声还具有许多其他功能,比如对外界宣告领地,显示身体条件和家庭稳定的关系。
说到长臂猿的鸣叫,不得不提伟大诗人李白千古流传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句中猿声啼叫的地点“白帝城”是长臂猿的历史分布区,不过由于栖息地丧失、捕猎等多种原因,现在我国的长臂猿仅零星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地区。长臂猿多数是一夫一妻的社会系统,和现代人类的家庭很相似,夫妻团结是家庭稳定的根本。
在所有类人猿中,长臂猿的多样性最高,4属19种,是其他类人猿种类的10倍(黑猩猩 Pan 2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大猩猩 Gorilla 2种:西部大猩猩和东部大猩猩,猩猩 Pongo 2种:婆罗洲猩猩及苏门答腊猩猩)。2017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厅、中山大学等单位联合召开了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新种命名发布会。
经过中山大学范朋飞团队近十年的研究努力,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有了新的名字——天行长臂猿 Hoolock tianxing,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天行长臂猿的发现更进一步提高了长臂猿的多样性,从19种增加到20种,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
分类学上,通常认为长臂猿科Hylobatidae白眉长臂猿 H. hoolock 仅有一种,包括2个亚种( H. hoolock hoolock 和 H. hoolock leuconedys )。以钦敦江为界,分布于东西两岸。2005年,著名的动物学家格罗夫根据毛色形态差异,提出将两个亚种升级为两个独立种,即东白眉长臂猿 H. leuconedys 和西白眉长臂猿 H. hoolock。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2个:一个是形态上的依据,东白眉长臂猿的成年雄性具有两条明显分开的白色眉毛,下巴普遍长有白色胡子,,阴毛为白色,成年雌性四肢颜色比身体其他部位颜色偏淡; 西白眉长臂猿的成年雄性白色眉毛不能截然分开,中间有白色毛发相连,下巴上白色胡子较少,阴毛为黑色或灰色,成年雌性四肢颜色与体色相近。
另一个是地理分布上的依据,即缅甸境内的钦敦江为这两个物种的分界,西白眉长臂猿分布于西岸,东白眉长臂猿分布于东岸;钦敦江分隔了两种长臂猿的分布区,阻断了基因交流,符合异域成种理论(Allopatric speciation)。
天行长臂猿原被认为是东白眉长臂猿分布于高黎贡山的一个种群。现中山大学的范朋飞团队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地理分布的证据将其定为长臂猿新种。
天行长臂猿与东白眉长臂猿的形态区别主要体现在毛色差异,例如,雄性天行长臂猿的白色眉毛比东白眉长臂猿的略暗,下巴没有明显的白色胡子;雌性长臂猿的白色脸毛略暗,且白色脸毛覆盖脸部的面积明显少于东白眉长臂猿。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源头之一)成为隔离天行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的重要障碍,就像缅甸钦敦江隔绝了东白眉和西白眉的交流,印度察隅河隔绝了西白眉长臂猿米山亚种和其他长臂猿的交流。
现在,天行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恩梅开江以东的高黎贡山,东白眉分布在恩梅开江以西的缅甸境内。种种证据都将天行长臂猿推到了独立物种的舞台,并且分子遗传学证据也表明这个物种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在距今约49万年前就已产生分化。
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从分类开始。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猴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猴子其实有很多种;从事研究后,接触了系统的分类学,猴子对我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从树根到每个枝桠,代表着接近500种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进化历史;顺着树枝总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祖先。生命之树的每一个最小分支,都是一个分类单元,人们称之为『物种』。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基本单元,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将地区的物种数目和特有物种数目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评估依据;世界濒危物种保护联盟(IUCN)将物种作为评估野生动物濒危等级的基本单元;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物种数目为基准。物种为科学、理性的比较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我们对于物种了解的越多,也就越能理性地认识世界,尤其在当下气候变化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变化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长臂猿是我国分布的唯一类人猿,根据2000年以后开展的多次长臂猿种群分布调查,中国目前约有331群长臂猿。由于受到栖息地退化丧失和破碎化、非法捕猎、人为活动干扰等威胁,曾经在我国分布的6种长臂猿中,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均已被报道野外灭绝。
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最大,也仅有1000只左右,主要分布于滇中无量山和哀牢山一带,以及零星分布于永德大雪山和金平芭蕉河的小种群;东黑冠长臂猿在我国境内仅有4群25只,海南长臂猿全世界仅有3群26只,这两种长臂猿都曾被列为全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而新种天行长臂猿,我国境内大约分布有150只左右,有证据显示缅甸可能也分布有较小的种群,所有的天行长臂猿都面临着捕猎、栖息地丧失退化等威胁。
新种的发现提醒了我们这一物种远比我们认为的更为稀有,生存状态也更濒危。
新种为何这么重要?
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从分类开始。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猴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猴子其实有很多种;从事研究后,接触了系统的分类学,猴子对我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从树根到每个枝桠,代表着接近500种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进化历史;顺着树枝总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祖先。生命之树的每一个最小分支,都是一个分类单元,人们称之为『物种』。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基本单元,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将地区的物种数目和特有物种数目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评估依据;世界濒危物种保护联盟(IUCN)将物种作为评估野生动物濒危等级的基本单元;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物种数目为基准。物种为科学、理性的比较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我们对于物种了解的越多,也就越能理性地认识世界,尤其在当下气候变化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变化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长臂猿是我国分布的唯一类人猿,根据2000年以后开展的多次长臂猿种群分布调查,中国目前约有331群长臂猿。由于受到栖息地退化丧失和破碎化、非法捕猎、人为活动干扰等威胁,曾经在我国分布的6种长臂猿中,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均已被报道野外灭绝。
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最大,也仅有1000只左右,主要分布于滇中无量山和哀牢山一带,以及零星分布于永德大雪山和金平芭蕉河的小种群;东黑冠长臂猿在我国境内仅有4群25只,海南长臂猿全世界仅有3群26只,这两种长臂猿都曾被列为全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而新种天行长臂猿,我国境内大约分布有150只左右,有证据显示缅甸可能也分布有较小的种群,所有的天行长臂猿都面临着捕猎、栖息地丧失退化等威胁。
新种的发现提醒了我们这一物种远比我们认为的更为稀有,生存状态也更濒危。
新种的发现再次提醒我们,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方式。物种的存在及相互联系使自然界和谐统一,我们对物种理解得越深,就越能看清生态系统的维持机制。我们面对着很多问题,什么推动了长臂猿的物种分化?他们和他们所栖息的环境代表了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那么他们和栖息地如何互相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形态上的差异,环境又发挥了怎么样的功能?是否还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新物种存在,至少在时间上也已经被隔离了很久?如果有的话,河流隔离是最重要的原因么?另外,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人类社会中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原因,在所有的一夫一妻动物中,长臂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而天行长臂猿是类人猿,并且属于典型的一夫一妻社会系统。
因此可以说,天行长臂猿的种级定位为回答以上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得保护好他们,因为他们是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天行长臂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