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传来好消息:研究生有望“涨薪”了。据参与座谈的某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透露,是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提议提高研究生待遇,黄维等插话高度赞同。李克强当场同意。
在随后的中国政府网报道中,总理“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础补贴标准,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研究生补贴标准较低是当前的普遍现象。在1月10日,《知识分子》推送题为《尊重人才从给研究生“涨薪”做起》的文章,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研究生应该拿多少“薪资”?众说纷纭。
据中国政府网1月17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16日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础补贴标准,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李克强总理当天的座谈会主要听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据了解,施一公在发言中提议,“2008年,王小凡、饶毅和我三人联合其他57人给温总理提议给研究生提高津贴,得到批准。一晃9年过去了。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黄维等插话高度赞同。李克强当场同意,并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补助标准。
《知识分子》在1月10日推送的《尊重人才从给研究生“涨薪”做起》文章里,附有一项关于研究生“薪资”的调查问卷。截至1月17日,总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填写了调查问卷。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几乎遍及我国各个省市地区,各年级均有体现,覆盖专业也比较广泛。
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223人每月补贴在0-500元(含)区间,占比13.42%;359人每月补贴在500-1000元(含)区间,占比21.66%;450人每月补贴在1000-2000元(含)区间,占比27.14%;452人每月补贴在2000-3000元(含)区间,占比27.26%;148人每月补贴在3000-4000元(含)区间,占比8.97%;每月补贴在4000-5000元(含)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
同时,仅有11.13%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出了一些细节——虽有个别特例,但从总体上看,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相比其它地区的平均补贴水平而言较高。而两位就读于香港地区的参与者的补贴则全部在7000元以上。同一地区的不同院校、机构,补贴差距也很明显。
总体上看,科研机构的补贴要高于高等院校;985、211等重点院校补贴相对较高。从专业上来看,文理补贴也有所差异,总体上看,文科生的补贴要明显低于理科生。此次调查中,文科生补贴最高定档3000-4000元(含)区间(企业管理专业,文理兼收)。“高补贴专业”多集中在生物、材料(凝聚态)、医学等方向。
《知识分子》随后联系了一部分研究生,他们的反馈,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地区、机构甚至专业上的差异,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可能更复杂。河南一高校一年补贴硕士生1000元,学生可以自己申请年6000元的国家补助。但是,该校一名学生说,要在国家补助网站把自己说的很惨很穷才能申请。此外,导师一般给学生一个月400元,如果导师没有课题,学生甚至连400元都拿不到。
该学生很支持提高研究生待遇,并很看好在调动青年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他说,现在硕士基本都是自费,改革改得学生越来越穷,再不涨补助,读不下去了。
中科院神经所一位在读博士生表示,“我现在所有固定工资收入总和每月3400,外加每年3000的学费补助。我觉得读研的工资得高于同样学历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最好和导师的工资挂钩。
因为我觉得研究生工作强度很大,每天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完全没有保障,导师通过兼职提高自己收入,但是由此产生的实验和文字工作却几乎全是学生干的,而学生不会因此获益。”而在此次调查的留言中,多数学生对于补贴偏低意见较为集中,但也反映出“敢怒而不敢言”的现象。有学生表示,国家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的“低保”可能都发不下来,每月两三百元补贴的现象虽然不多,却也并不鲜见。
不少留言“哭穷”:“都是泪”“表示吃饭都不够”“能活下来实属不易”“每月500,生存全靠信仰”。还有一些同学表示,“延期发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后台留言道:我研究生毕业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工资才4000多,无奈只好放弃读博的打算,转行做码农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研究生阶段,尤其是攻读博士阶段,大都已是成年,有的已成家,为着那遥不可及的“立业”的梦想,“养家糊口”的担子在偏低的补贴面前显得异常沉重。
还有学生表示,2014年秋季学期起,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补贴金额确实有所上涨。但同样在2014年,研究生也开始需要交纳相应的学费。“一进一出”的情况盘算下来,其实并没有增长,返还学费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甚至还有“入不敷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