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的奇妙世界:楯形石芝珊瑚的秘密

作者: 千野youko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7-01-14

本文详细介绍了楯形石芝珊瑚(Fungia scutaria)的生物特性,包括其形态、生长方式、繁殖过程以及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种珊瑚以其蘑菇伞盖的形状和肉乎乎的小触手为特征,通过光合作用和捕食浮游动物生长,展现了珊瑚世界的奇妙多样性。

薄雾般的精子,肉肉的小触手,珊瑚怎么这样!除了以“绛树”代指珊瑚,古诗词中“珊瑚树”也时有出现,这或许是因为前人所见多是树枝状的红珊瑚树。一株红珊瑚“树”,可不是蜡烛做的。但大家是否知道,“珊瑚”这个大家族中,除了海中“仙树”,还有海中“灵芝”“石上生”呢?楯形石芝珊瑚(Fungia scutaria)正是那珊瑚礁石上生出的一种形似灵芝的奇妙生物。

楯形石芝珊瑚在分类学上归于石芝珊瑚科(Fungiidae)石芝珊瑚属(Fungia)中,而Fungia源自拉丁语fungus,意思正是“蘑菇”。这个属中的珊瑚个体,基本上都呈现出蘑菇伞盖的形状,因而也是珊瑚礁中较为好认的一类珊瑚。楯形石芝珊瑚一般为长椭圆形,能超过一个成年人的巴掌大小。

它们安静地躺在珊瑚礁石上或是砂质海底,靠体内茶色的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同时也伸出肉乎乎的小触手捕捉海水中的浮游动物,进行营养补充。珊瑚个体的中央凹陷处便是石芝珊瑚的口。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是下图这般粉色小嘴,也有些是绿色、褐色的“唇色”。两旁柔软却暗藏刺细胞的触手抓住水中猎物后,会慢慢蠕动将食物送进口中进行消化。

若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富含共生藻的茶色柔软组织层之下有无数细小的锯齿状结构,这便是楯形石芝珊瑚的骨骼特征之一。是的,即使拥有肉感的触手和组织层,石芝珊瑚仍是拥有坚硬石灰质骨骼的造礁珊瑚(硬珊瑚、石珊瑚)。夏季满月后一周的某天,太阳落山之后,雌性石芝珊瑚会向海中释放出上万的小卵粒,而雄性石芝珊瑚则释放出一股薄雾般的精子。

若是幸运地精卵相遇受精成功,那么受精卵会迅速分裂、分化,形成米粒般的浮浪幼虫,待口部发育之后便逐渐与海中的虫黄藻建立起共生的伙伴关系,一周左右就能在珊瑚礁石上找到落脚点。定着在礁石上的浮浪幼虫慢慢变形成长,就长成了下图这种可爱的“小蘑菇”。年幼时,“小蘑菇”的大型坚硬骨骼还没有建好,全靠一根“蘑菇茎”将自身固定在落脚点,避免被海浪翻倒在地窒息死亡,也避免被其他强壮的珊瑚碰撞而受伤。

而当“小蘑菇”逐渐长成“大灵芝”,“伞盖”与“茎”相连部分的骨骼就会自我溶解断裂,“伞盖”乘着水流飘走,落在珊瑚礁某处,指不定还能遇上其他石芝小伙伴。石芝珊瑚长生,是因为珊瑚本身寿命成谜,难以定义。不同于不断复制自身形成大型群体的大部分造礁珊瑚虫,石芝珊瑚虫一只就独立门户形成大型个体。

但珊瑚虫本身具体寿命极难确定,而且研究人员经常在看似死去的石芝珊瑚上发现——残留组织以出芽方式延续香火形成了新珊瑚虫个体。

UUID: 44578583-a422-4e88-9e44-34ea36cc3c0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1-14_薄雾般的精子,肉肉的小触手,珊瑚怎么这样!.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