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新闻被国内数十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些媒体大都选用了类似的惊悚标题:《日本福岛核灾区惊现巨型变异生蚝!网友质疑是否与核污染有关》,直接把公众的视线引领到了“核污染”这个问题上,并揣测“巨蚝”可能与核辐射有关。
本着对事件追根溯源的态度,选取媒体最普遍采用的一张配图,简单搜索下就能找到该图片的最初来源:图片来源 Twitter截图。
这张图片最早来自于1月4日的一则Twitter,po主是日本宫城县南三陆町当地渔业者,日文大意是:“这只生蚝个头好大,今天海水的温度够低,所以这只蚝会特别美味!”,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口水都流出来了”、“好想吃啊”等等。显然,这是来自普通人的一条“深夜报社”,正如我们熟悉的那样。其中并没有提及关于核辐射的相关内容,四天后这张配图被用在了国内新闻中。
普通生蚝真能长这么大?当然!牡蛎又叫生蚝,是对双壳纲牡蛎科生物的统称,其中的一些成员可供食用,它们通常都来自牡蛎属(Ostrea)和巨牡蛎属(Crassostrea)。牡蛎的种类很多,其中具有商业价值的牡蛎大约有20种。新闻图片中的这只牡蛎比成人的手掌还大,从形态和产地推测属于亚洲长牡蛎。
亚洲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叫太平洋牡蛎,学名的拉丁文原意是“厚重而巨大的牡蛎”,所以它是牡蛎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也是我们日常接触较多的一种食用牡蛎。原产于亚洲太平洋沿岸,而后被新西兰、澳洲、北美和欧洲引进繁育,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日本的主要产地为广岛县、宮城县、岡山县和岩手县。
长牡蛎通常栖息于河口附近的潮间带,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钙质外壳的形状会根据附着的环境发生变化,整体为带凹陷的长圆形,两壳的大小和形状略有差别,壳表面层纹状褶皱极其粗糙和锐利,外壳为灰白色、土黄色或紫色,壳长可达40cm左右。
长牡蛎为雌性异体,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夏季,当水温高于20°C时,雌性牡蛎便会释放出卵子,与水中雄性牡蛎排除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
随后长牡蛎的受精卵便发育成会游泳的缘膜幼体,两周以后缘膜幼体会附着于其他物体上生长,长牡蛎生长比较迅速,18-30个月以后就能达到上市规格(十几公分)。长牡蛎的寿命可达30年,生长时间越久则体型越大。上图中的这只发现于丹麦的长牡蛎壳长14英寸约合35.6厘米,推测已经生长了15-20年。
所以新闻图片中这种大小的生蚝并不少见,也完全符合这个物种的生理指标,体型较大完全是因为生长时间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