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还是死亡,这是学术界的一句魔咒。研究者永远面临着发表新成果的压力,重压之下,这句咒语可能会转化为“发表并且死亡”。2016年撤稿的科学论文超过650篇,这危害了科学家的正直名望,也动摇了公众对科研工作的信任。
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篇论文的题目就叫《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呃,真是够坦率的。该研究的作者发现,只有大约20%的撤稿是出于无心之失,学术不端引起的撤稿比例达到了近70%,其中包括学术欺诈和疑似欺诈。自1975年以来,此类事件的数量激增了10倍。
研究者还发现,久负盛名的期刊更容易出现与学术欺诈有关的撤稿,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所谓的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压力,可能会激励某些科学家铤而走险。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盘点一下2016年度最奇葩的期刊撤稿。本文案例均选自“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这个博客站点从2010年开始关注科学论文撤稿事件。No.5 咳出尿的男人。
这个案例来自医学领域:东印度群岛的一名24岁男子在咳出多达1升外观和气味都神似尿液的液体后死去。这个罕见的病例出现在1923年的《荷兰医学期刊》(Nederlands Tijdschrift voor Geneeskunde)上,文中提及,不知为何,该男子的胸腔里长了一颗肾。他前往医院求诊并被诊断为肺炎,随后,肺炎引起的脓肿导致这颗游离肾破裂,于是尿液泄漏到肺周围的隔膜之中。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个病例完全是子虚乌有。几十年后,《荷兰医学期刊》的几位编辑在做旧刊电子化的时候发现了这篇论文,他们认为肾脏绝不可能长在胸腔里,于是决定深入调查其真实性。经过大量考证,他们最终发现,这项研究完全是一群淘气的医学生在考后狂欢时编造出来的。其中一位名叫阿瑞•奎尔利多(Arie Querido)的学生后来在自传中曾提及此事,不过奎尔利多已于1983年逝世。
奎尔利多写道,当时他和同学们只是在闹着玩,随口编造一些异想天开的疾病。“胸腔里的肾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个“病例”整理成规范的论文。根据奎尔利多的自述,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篇论文真的能发表,但结果却出乎意料。直到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它才终于被撤稿。No.4 回收狂人。要是手头有一份优秀的数据,那么只用一次似乎有点儿可惜。
作为一位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家,台湾的吕锡民多次重复发表同一项研究,遗憾的是,最后他还是东窗事发。科学家向期刊杂志提交论文时必须做出独家投稿声明,不得在别处发表,若要重复使用数据,必须明确引用。吕锡民违反了这条规范,在共同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多家期刊提交了“回收”的论文,最讽刺的地方在于,这些论文的内容是关于能量循环利用的。
根据“撤稿观察”的报道,吕锡民承认自己提交了10篇有问题的论文,包括重复使用图表和剽窃他人工作。这些论文已经有一部分被撤回,事发之后,吕锡民被国立台湾大学开除,丢掉了研究助理的职位。No.3 也许他们应该引用《创世纪》。PLOS ONE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手部协调的论文,结果编辑收到了来自读者的大量投诉,因为文中多次提及“造物主”。
比如说,在这篇论文的摘要中,作者写道,“肌腱构造连接着肌肉与关节,它的生物力学特性来自造物主的精妙设计,让我们能够舒适地完成诸多日常任务”。在正文中他们还写道:“手部协调象征着上帝造物的神秘。”难道神创论已经悄悄侵入了同行评议的领域?又或者只是因为翻译水平太差?(这篇论文的四位作者中有三位就职于中国的研究机构。
)作为该论文的作者之一,非英语母语的学者熊蔡华宣称,他并不懂“造物主”(Creator)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实际上他脑子里想的词更接近“自然”(Nature)。尽管如此,PLOS ONE的编辑依然撤回了这篇论文,并表示“担心同行评议并未严格审查论文的科学合理性、表述及语言。”
No.2 嘿,多谢投稿可以借我去发表下吗?科学家A向某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编辑把论文发给了科学家B、C和D进行同行评议。
结果,科学家B非常欣赏这篇论文,于是她决定把它当成自己的成果发表出去。事情始于2012年,印度的一组研究者向《国际儿童口腔医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Dentistry)提交了一篇关于白斑再矿化的论文,结果被退稿。
到了2013年,另一组完全不同的印度研究者向《保守性牙科治疗杂志》(Journal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提交了一篇关于……你猜猜看……白斑再矿化的论文。这一次论文被接受了,并于2014年发表。虽然时隔两年,但前一本期刊的编辑觉得这篇文章看起来实在有些眼熟,事实上,他们认为该论文完全是那篇退稿论文的“逐字翻版”。
事情是这样的:后面发表的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正是那篇退稿论文的审稿者之一。经过详尽的调查,《保守性牙科治疗杂志》认为学术不端的指控属实,并撤回了这篇文章。
插播2条落选案例:大麻和脂肪,已更正。A:毒品到底有多大危害……一篇广为流传的新闻报道声称大麻的危害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严重,但实际上,他们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完全是因为对数据的错误阐释。
2015年,《成瘾行为心理学》(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与论文同时发表的新闻稿宣称,“没有观察到青少年长期使用大麻会引起抑郁、精神病症状或哮喘等身心健康问题。”呃,媒体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大肆宣传。但是,对实验数据重新进行分析以后——或许只要跟旁边那位吸大麻的哥们聊聊就够了——人们发现,使用大麻的确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于是这篇论文进行了更正,但没有撤回。B:“什么,培根的油脂不健康吗?”2015年,《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发表了尼娜•泰肖尔茨(Nina Teicholz)的一篇文章。这位作者还有另一本专著《关于脂肪的大意外》(The Big Fat Surprise),阐述饱和脂肪对健康并无危害。在BMJ发表的那篇论文里,泰肖尔茨对美国膳食指南提出了质疑。
(提示:她不喜欢指南中建议“减少饱和脂肪摄入”的部分。)结果我们发现,经过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需要比大众膳食畅销书更准确一点点。超过100位研究者要求BMJ撤回这篇文章,他们写信抗议说,这篇文章“千疮百孔”,充满了“对研究结果错误的或者有偏见的阐释”。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塔夫茨大学等机构的学者总结出了11条此类错误,BMJ更正了论文中的大部分错误,但却没有撤回这篇文章,对许多参与此事的学者来说,这才真是个大意外。
No.1 疫苗……依然不会带来行为问题。时间拨回1998年,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后来臭名昭著的论文,声称“疫苗与自闭症有关”。
2010年,这篇论文被彻底撤回,但它留下的余波仍在。2016年初,以色列的几位学者在《疫苗》(Vac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宣称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与一些行为问题有关。1月,这篇论文的预览版提前发布到了网上。反疫苗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将之作为疫苗危害的进一步证据。
但是,还不到一个月,《疫苗》的编辑就撤回了这篇论文,撤回声明中写道,这篇文章“方法论存在严重缺陷,文中提出的观点不公正”。——我禁不住要想,那他们最初为什么要接受这篇投稿呢?与此同时,2016年11月,《公共卫生前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杂志暂定接受了一篇阐述疫苗与自闭症及其他神经病学问题有关的论文。
这项研究在网上搜集了415份问卷,调查对象是接受家庭教学的孩子的母亲,这个群体通常对疫苗有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后来,杂志方从网站上撤下了这篇论文的摘要。新闻网站Motherboard断言,该研究主要由女演员珍妮•麦卡锡(Jenny McCarthy)创立的自闭症认知非营利组织“拯救下一代”(Generation Rescue)资助,该组织对疫苗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两篇论文,但你仍能听到人们煞有介事地谈论它们。或许在后真相*的世界里,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后真相:post-truth,这个词被牛津词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意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种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