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和农贸市场,常会看到被捆成一小捆的蔬菜。捆扎蔬菜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购买,另一方面也是商家防止“精明”的大爷大妈们过分挑拣的手段。过去捆扎蔬菜多用草绳,而近年来用五颜六色的胶带捆扎越来越常见。胶带和草绳相比,不仅美观大方,也显得更干净。而且胶带几乎没有重量,不必担心商家用绳子压秤。
但是有消息盛传,捆扎蔬菜的胶带“有毒”,“甲醛超标10倍”,长期食用这样的蔬菜“可能致癌”。这些说法是否可信?胶带捆扎会让蔬菜变得不安全吗?
目前并无严格意义上的食品专用胶带,但国家对食品接触材料有相关法规要求。胶带用量少,甲醛残留低,污染食物的可能性非常小。甲醛易挥发、溶于水,清洗、烹饪过程可以去除,残留累积的可能性小。与胶带残留相比,食物自身普遍含有的微量“天然甲醛”量还大点儿——但仍然到不了累积影响健康的程度。
捆扎蔬菜的胶带和平时用的透明胶是差不多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涂过粘合剂的塑料膜。最常见的塑料膜是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也有PVC(聚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聚乙烯)等其他材质。粘合剂的品种也很多,但用的最多的是压敏型丙烯酸酯。
胶带并不是食品,但它和食品直接接触,因此也要遵守食品安全法及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在国家标准中,有对胶带所用塑料膜的质量及杂质提出要求,也有对胶带粘合剂中使用的添加剂成分进行限制,因此,严格来讲按规范生产的胶带并不会有多大的安全问题。不过,塑料膜和粘合剂加在一起做成的胶带,确实没有专门的产品标准。也就是说,目前并没有专门的“食品级胶带”和相应规定。
塑料膜和粘合剂都是聚合物,它们在常温放置的条件下很稳定,降解释放大量甲醛的可能性极小。在塑料膜和粘合剂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聚合不完全或溶剂挥发不完全,确实可能会有少量甲醛、苯等小分子残留。不过蔬菜捆扎用的胶带只有窄窄的一条,它带来的甲醛残留能有多少呢?虽然这只是理性的推测,但有一些机构正好有数据可以验证。比如深圳市质检院检测了11个蔬菜和胶带样品,其中蔬菜与胶带接触部位都没检测到甲醛。
胶带虽然检测到了微量甲醛,但前提是要在60℃的醋酸溶液中浸泡2小时,这样的条件也不会发生在蔬菜出售的环节上。其他还有一些第三方机构的检测能验证这一结果。总体而言,胶带的甲醛残留并没传说中可怕。
2013年,“胶带捆扎蔬菜”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后来浙江宁波、黑龙江哈尔滨、宁夏银川等地政府部门下令禁用胶带。一些超市改用草绳捆扎或用保鲜膜包装,不过由于胶带太好用,因此在农贸市场、小菜摊依然很流行。
改用有明确标准的食品级包装材料确实是风险更小的选择,不过消费者也不必对胶带捆扎过分担心。因为甲醛的水溶性和挥发性很强,很难在蔬菜表面积累。即使真的有少量残留,在摘菜、洗菜、炒菜的过程中也可以去除。如果实在担心,也可以直接将胶带接触部位切除。
水果和蔬菜中普遍含有微量甲醛,一般含量在每公斤3~60毫克,肉类、鱼类、甲壳类和奶当中也会有微量天然甲醛存在。比如鱿鱼的甲醛(非人为添加)含量可以达到每公斤100毫克以上,吃一袋鱿鱼丝(100克),如果换算成捆菜的胶带,大约相当于8张A4纸的大小。美国环保署认为,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甲醛在0.2毫克以下是安全的。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甲醛只要不超过12毫克就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