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丘成桐:有了钱,科学家才能做出大学问

作者: 丁家琦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7-01-03

丘成桐教授在专访中谈及了巨型粒子对撞机的建设对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科学研究需要充裕的经费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他认为数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相似之处,科学探索需要时间和耐心,同时指出中国数学在过去十年有所进步,但科研经费仍需提高。

丘成桐是当今最优秀的华人数学家,也是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1976年,27岁的他就证明了微分几何领域的卡拉比猜想,在数学界一举成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Calabi-Yau manifold)成为弦论中的基本概念,他也囊括菲尔兹奖(1982)、沃尔夫数学奖(2010)这两项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现在,丘成桐是哈佛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之外,他也一直热心推动着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建立数学研究所与研究中心,培养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关心教育事业。

2016年,他又成为了热议的中心,不过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造巨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12月18日,他应邀出席东润创新与未来教育论坛,《环球科学》也借此对他进行了专访,聊了对撞机、弦论、数理与人文艺术之美等话题。丘成桐教授认为,与很多大型投资相比,巨型对撞机消耗的经费并不算最高昂的,但建成后能够引进一万名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发展和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无价的。

谈到做数学,他希望大家不要相信像电影和小说里描述的那些“天才”,仅凭天分就能解决大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做数学首先需要学习前沿的科研成果并产生深刻的了解,此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充裕的经费。

丘成桐教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弦论至少在数学上是完美的。丘成桐提到,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使得几何学家开始对引力产生极大兴趣,而弦论的产生对如何用几何方法研究引力场并将几何学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工作构造出了一些时空的结构,可以支持物理学家的理论。1976年,他完成卡拉比-丘流形的工作,1984年物理学家发现这些流形可以用来建造弦论的模型,这一发现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问题。

丘成桐表示,虽然弦论目前不能用实验来证实,但数学能够严格证明与这些理论相关的猜想,这是极为重要的贡献。他认为,科学探索永远是有益的,但也要考虑性价比问题。巨型对撞机的建设大概需要30年,第一期是15年,投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且对物理学和中国经济都有好处。

丘成桐强调,建设巨型对撞机不仅能够引进大量科学家,还能改变中国的科研氛围。他提到,科学的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来自科学家,优秀的科学家能够带来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

在谈到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时,丘成桐认为,数学、理论物理的美与艺术的美之间有相似之处。他指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建立框架来理解事物,科学的发现往往是因为其出现并不是一般科学家预料的。

丘成桐还提到,中国数学在最近十年里有所进步,但科研经费仍需提高。他认为,教授不担心衣食住行,才能做好学问,只有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到基本科学中,中国才可能做出世界一流的学问。只有体制不断改革,经费不断提高,中国的科学才有可能进步。

UUID: 5e0264df-4b5e-431a-9b41-09826f064e3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7/2017-01-03_专访丘成桐:有了钱,科学家才能做出大学问.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