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脸盘,大长腿,耳尖激萌小毛簇,黑白相映大毛领——是的,2017年物种日历开篇要介绍的是猞猁。但是,新年第一萌,我们想说的不是领地横贯欧亚大陆的欧亚猞猁,也不是盘踞北美林海雪原的加拿大猞猁,而是它们的近亲伊比利亚猞猁。相比于广泛分布的姐妹物种来说,它的故事更为曲折。
猞猁是猫科的一个属,包括四个物种,起源于250-500万年前上新世的北美大陆。在短尾猫分化形成以后,其余三个物种的祖先在向亚欧大陆迁移的过程中快速分化产生加拿大猞猁,占据了北美寒冷森林地带的生境;而进入亚欧大陆的一支在约150万年前的更新世分化出了欧亚猞猁和伊比利亚猞猁。
伊比利亚猞猁体长不到一米,相比较于它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姐妹物种来说更加苗条,也没有雪地靴一般的厚脚垫。像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伊比利亚猞猁有着一身黄底黑斑的毛色,底色和斑点分布根据个体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它自然也少不了猞猁属耳朵尖儿上特有的黑色毛簇,还有短短的尾巴和黑色的尾巴尖儿。伊比利亚猞猁最大的外形特点是脸盘两侧黑白两色的络腮胡子,哪怕在猞猁属中都算大的。
伊比利亚猞猁适应的生境是典型的地中海植被景观,林下植被丰富的栎树林地和密生的常绿灌丛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所,而镶嵌其中的开阔草地是它们捕猎的好去处。如同加拿大猞猁钟爱雪鞋兔一样,伊比利亚猞猁的食谱中80%以上的猎物是穴兔,也就是家兔的野生祖先。
20世纪之前,伊比利亚猞猁广泛分布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上。
然而整个20世纪,半岛上的穴兔种群数量由于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和疾病而大幅减少,尤其是50年代的粘液瘤病毒和80年代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导致穴兔在很多地区销声匿迹,这对于挑食的伊比利亚猞猁来说是直接的致命打击。同时,土地开发和建设使得林地-灌木-草地镶嵌结合的原生植被大面积缩减,而习惯隐蔽活动的伊比利亚猞猁很少穿越大片的开阔地,也让它们更容易受到栖息地片段化的影响。
伊比利亚猞猁的困境是很多顶级捕食者物种的现状缩影,然而这个故事剩下的部分或许更有意义——在2015年的评估结果中,伊比利亚猞猁持续13年的极危评级被下调至濒危,下调理由是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和分布地区面积增大。从灭绝中挽救伊比利亚猞猁的,是欧盟政府的持续投入和相关组织的科学管理。保护项目主要着眼于提高栖息地质量,对现有栖息地进行全面细致的改善,从而增加可以承载的穴兔种群规模。
伊比利亚猞猁再一次拥有了充足的食物和多样化的原生生境。大部分栖息地属于私人财产,保护项目通过经济补贴和协助管理解决人兽冲突;过路涵洞的建设也缓解了栖息地的片段化;多个保育中心的建立实现了不同种群的基因交流和基因多样性的保护。2014年,几十只伊比利亚猞猁被人工放归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适宜生境地区,目前已经观察到了野外的成功繁育。
2012年,整个物种有156只成年个体,到2015年,已经超过了400只。
这种地球上最珍稀萌物的故事可以继续下去了。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伊比利亚猞猁的前景也并非一片光明。根据种群遗传学原理,一个曾经几近灭绝的物种,哪怕恢复到上百只的种群数量,无法恢复的基因多样性也会让它们在面对流行病和气候变化时极为脆弱。更不用说在东南亚的丛林里,在北极的冰盖上,在世界许多其他地区,都有我们眼中的萌物在重走伊比利亚猞猁的老路,还没有看到新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