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两个充满胶状体的小丸,直径2.5厘米,重8克。虽然只是两个小器官,却是我们人体上最富有表现力的两个器官。因为眼睛会“说话”,有时候比嘴巴还会说。“面孔是心灵的镜子,但是眼睛是面孔的泄密者”,科学证明此话一点不错。我们的面孔是一架精致的说谎机,由于脸部的20多块肌肉控制着我们的表情,因此我们可以借以编织出假面具,例如开会时我们心里感到无聊,可是脸上却装出高兴的表情。
但是这一功能可能因为眼睛而失灵。常言道“嘴巴骗人,眼睛不骗人”。此话是有科学根据的,它已经为神经学家卡林·普罗丹主持的一个研究项目所证明。普罗丹教30名志愿者学习喜怒哀乐等脸部表情摄影,同时用一部扫描仪记录他们的脑部活动。磁共振扫描图显示,当他们在处理脸部中间线以下(嘴和鼻)的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时,他们大脑的左半球启动,专家把左半球同逻辑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信息是由脸的上半部(眼睛和眉毛)表情传达时,信息是在大脑的右半球处理的,右半球同人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普罗丹得出的结论是明显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真正的情绪透过这个窗口与外部世界沟通。这项试验还证明,当嘴巴和眼睛传递着相互矛盾的信息(脸上的微笑和伤感的眼神)时,志愿者们更相信眼睛的“诉说”。1975年,英国人西蒙用“心盲”一词来形容那些对眼神语言缺乏解读能力的人。
这种能力的缺失是严重脑创伤和爱斯伯格症候群等疾病引起的。除了少数人以外,大家都知道在目光与其他人的眼神接触时应该做出什么反应。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认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伦敦大学所做的一项试验证明,使婴儿最先做出反应的刺激之一就是目光接触。研究人员利用传感系统来记录新生婴儿的脑部活动情况,他们发现婴儿从出生第二天开始,对目光与其他人目光接触就很敏感。
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弗里德曼列举了一种内容为目光对决的儿童游戏。参加对决的两个孩子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先眨眼睛或转移目光者为输的一方。人们普遍认为,在目光接触中能保持坚定而明亮的目光,是坚强有力和具有领导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纽约大学罗埃尔·韦尔特加尔教授做的另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个陌生人参加一个热闹的聚会,其中一人在聚会中同其他人有目光接触,另一人的目光则回避与他人接触。结果是在晚会结束时,前者有了新朋友,后者还是同晚会开始时一样形单影只,孤身一人。弗洛拉·戴维斯在她的《非语言交流》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讨厌电话交谈,谈话中看不到交谈者的面孔使我感到不舒服。”她的这番话说明一个真理: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使我们充满信心。
有一部电影名叫《马布斯博士》,电影里有一个粗鲁的家伙审讯他的囚犯时总是戴着墨镜。为什么?丹尼尔·弗里德曼解释说:“同一个戴着太阳镜的人谈话,会使我们心慌不安。”但是目光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事实是没有普遍的规则,它的含义因环境不同而相差甚远。但是对目光的含义,有些规则或多或少是相同的。如果同一个人谈话,这个人老是眨眼睛或眼睛总是看着别处,这说明他对谈话感到厌烦。
同样,目光躲闪,回避接触,则是内心秘密的表露。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丈夫发现自己的妻子爱上了渥伦斯基,因为她在同渥伦斯基相遇时,用眼角瞟他。大仲马在《基度山伯爵》中描写了一个命运奇特的人物——四肢瘫痪的诺梯埃·维尔福,他的肌肉不能活动,也不能讲话,只能用眼睛与人交流。
大仲马对他的描写是:“他用他的眼睛来发号施令,他用他的眼睛来表示感激——总之,他用一对活的眼睛表示一具尸体脑子里的全部。”大仲马并不知道,他所描写的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1966年时被神经学家普拉姆和波斯纳称为“闭锁综合征”。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疾病,病人身体完全瘫痪,只有眼睛还可以活动。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证明眼睛是一种交流的有效工具。眼球中最富表现力的部位之一是虹膜中心的圆孔:瞳孔。
瞳孔在强光下缩成一个小黑点,在光线暗淡时则放大为一个直径8毫米的圆孔。然而不是只有光线暗淡才能使瞳孔放大。心理学家埃克哈德·赫斯1975年用瞳孔大小来描述一个人的情绪变化时瞳孔的放大与收缩。据赫斯说,一个人在看到使他高兴的事物时,瞳孔就会放大;相反,在感到讨厌时,他的瞳孔就会收缩。他还做了一个试验,让男性志愿者看女模特的照片,然后又让他们看同一批模特的照片,但这些照片中模特的瞳孔被故意放大了。
瞳孔被放大的女模特照片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几个世纪前的大众文化就知道这种方法了。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一书中描写道,巴黎的妓女用一种植物的蒸馏物来洗眼睛,扩大她们的瞳孔,为什么?因为大瞳孔显得真诚,更迷人。但是瞳孔的放大与收缩是不由自主的,因此它透露出我们的真情实意。所以,当一个人看到令他喜欢的人时,可以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是眼睛露出的神色却是相反的。
人眼中最有吸引力的部位是虹膜,但是在表现力方面,还有另外一个部位:巩膜,也被称为“眼白”。它是眼球最外层的纤维膜,那里有6块负责眼睛运动的肌肉。大家都可能听说过,人在特别危险的情况下,可从他的眼神中“读出”害怕。神经学家保罗·惠伦已经证明确实如此,眼球中表现害怕心情的部位就是巩膜。引起害怕心情的刺激使眼睛睁大,巩膜露出的面积较大,而人在平静时,眼睛放松,眼白露出的面积较小。
于是得出结论:“眼白”就是我们害怕心情的泄密者。医生善于从眼睛中“读出”问题来,因为有些疾病会在眼球上露出症状。糖尿病:当血糖升高时,动脉压力失控,视网膜血管就会扩胀。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导致眼睛肌肉肿胀,对眼球形成压力,眼球就会肿大。贫血:导致血液中红血球减少,红血球向细胞输送的氧也减少,造成眼睛组织中血糖和乳酸减少,眼睛巩膜变黄。高血压:静脉和动脉血管壁增厚,引起眼神经肿胀发炎。
肝炎:肝炎的后果之一是红血球遭到破坏,使皮肤和眼睛巩膜变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