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吧唧嘴的声音太要命了!这不是矫情,这叫“恐声症”!

作者: Alulull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6-12-29

恐声症是一种对特定声音产生强烈负面反应的异常表现,尽管在医学界存在感薄弱,但研究表明其影响人群广泛。恐声症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咀嚼声、脚步声等声音反应强烈,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系统性治疗方案,但行为及药物治疗可提供一定帮助。

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声音能让人听了浑身不痛快,比如指甲划黑板的声音和尖锐的刹车声。不过,对某些人来说,当恼人的声音出现时,他们的反应可没有一身鸡皮疙瘩这么简单。他们每天的生活就如行走在危机四伏的雷区,脚步声,咀嚼声,乃至邻座人的呼吸声,都可能引发一场情绪大爆炸。

这种名为恐声症(misophonia)的异常表现也被称作“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简称“4S”)。患有恐声症的人会对一些特定的声音产生强烈的负面反应,这一点与另外一个经常也被翻译为“恐声症”的听觉疾病hyperacusis不同。

Hyperausis患者只是对声音增大的忍耐能力下降,而对恐声症患者来说,哪怕这些声音在普通人听来不过是完全可被忽略的背景音,他们也会感到百爪挠心一般的焦躁。

许多深受恐声症之扰的人在获取相关信息渠道之前,会因为“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奇葩”而倍感孤独。然而,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483名大学生被试中,存在恐声症症状的竟然高达20%。

恐声症为何如此不受待见?答案或许与它那尴尬的地位有关。作为一个问世不过十几年的新概念,恐声症目前的临床定义尚不清晰。一些医生与科学家人为,这种对声音的过激反应不过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的副产物,换句话说,恐声症或许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在2013年,一群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招募了42名自我报告称有恐声症症状的志愿者,并对他们开展了详尽的临床测试。结果表明,志愿者们的恐声症表现具有许多共通的特征,而且,依照现今流通的临床诊断标准,没有任何一种精神障碍能够完整地将他们的症状囊括在内。因此,他们提议为恐声症“正名”,将之立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疾病,并且初步列出了诊断标准。

不管恐声症在医生那里的定义如何变化,恐声症受害者们的痛苦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而基础研究方面暂时缺乏有力成果的现状,也导致目前还没有针对恐声症的系统性治疗方案。不过,不用着急,考虑到恐声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你我难分的关系,一些经典的行为及药物治疗在这里依旧可以派上用场。

其中最容易实践的莫过于改变自己应对声音的方式:不要因为害怕情绪失控而让自己与世隔绝,也不要莽撞地直接与人发生冲突,相反,戴上耳塞,听段音乐,将注意力转移至自己发出的声音等等,都是更加积极的解决方案。

去年,贾斯特波夫医生的研究团队以通用的耳鸣治疗法为基础,设计了一些专门针对恐声症的干预手段。例如,如果患者讨厌吃饼干的声音,就让他一边听这种声音,一边闻饼干刚出炉的香气,就这样,恼人的声音和美好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也能逐渐变得容易接受起来。与此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根据最终论文的统计,在收治的184名恐声症患者当中,有83%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眼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加入恐声症研究的大团队,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在呼吁人们的关注,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恐声症患者能够重新拥抱祥和安静的生活。

UUID: 9f13bdd6-a567-456b-9d64-ab026791d7d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6/2016-12-29_“吃饭吧唧嘴的声音太要命了!”这不是矫情,这叫“恐声症”!.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