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萌物都“不正常”?

作者: 钟与氏Darla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6-12-27

本文探讨了“萌”这一现象的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背景,分析了萌物如何通过超常刺激激发人类的积极反应,并讨论了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演化给了我们被萌到的快感来保护宝宝,我们却用它激励自己上网搜猫片——这是现在我们对“萌”这种感觉的标准解释。萌这种感受来自人们对婴儿的爱:人们认为大而低的眼睛、鼓起的面颊、短而粗的四肢和笨拙的动作十分可爱——这使成年人看到任何宝宝的时候,自然地放下戒备、提供关爱。这一观点最初来自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1943年的一篇著名论文。

后续的行为科学和神经影像科学研究也显示,当人们看到萌萌哒图像的时候会作出快速的神经反应,随后激活大脑中更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与玩耍、同情以及其他高级道德过程相关。

但洛伦兹恐怕想不到七十年后的互联网上会有这么多萌物的图片和视频,而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发现,这些萌物里面真的是婴儿的东西万中无一。说好的萌是为了保护宝宝呢?演化似乎并没有在我们的大脑中给萌辨识规定一个界限,比如说,规定只有自己的宝宝或者其他人类的宝宝能唤起“可爱”反应。在这件事情上,人似乎过于滥情了呢。

萌吾萌以及他人之萌。只要是大眼睛小圆脸软软毛毛的小东西,都会激发人类的同情。洛伦兹对此的解释是,存在着某种“超常刺激”:一种比自然情形远为显著和突出的刺激。在他们的经典实验中发现,鹅妈妈在面对排球和蛋时,会先把排球拖回去孵,因为排球比真的鹅蛋要更白、更圆也更大。排球实际上是一种“超常刺激”:对鹅妈妈来说,它比真的蛋更像一个蛋。

在“可爱领域”也存在这种超常刺激。

“婴儿般的”明亮大眼、胖胖圆圆的小脸和更短的下巴,直接跳过我们认知系统中与任何真实婴儿的关联或者经验,一路点燃了伏隔核——这是我们大脑中负责奖赏机制的一个关键区域,它包含能够释放多巴胺的神经。

研究假设,伏隔核会被超常刺激所激活,并且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刺激,而有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说:研究者发现,当呈现经过超常处理的婴儿照片(更大的眼睛和更粉嫩的圆脸)时,受试者认为这些婴儿比真宝宝们更可爱,而脑部成像也显示,这些超常图像同样可以激活相同的大脑区域。

从这个角度来说,“被萌到”是一种天赋能力,我们的大脑会对可爱的事物作出积极正面的反应,并体验愉悦与温暖。

不过,在今日世界里,仅仅生物学的证据并不足以解释人们对萌信息的广泛反应。大量萌点成谜的玩意儿现身社交网络,人们发明了各种新词形容他们的萌点:“hhhh丑萌丑萌的”“暴力萌”“软萌”“蠢萌”或者实在搞不懂萌点在哪儿就“蜜汁萌”拉倒。如果我们接受了脑科学的证据和结论,问题仍然存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把对宝宝的情感扩大到如今涵盖了虚拟角色、社交网络形象、遥远而陌生的物种乃至宇宙万象的呢?

这是一个涵盖了文化、社会、商业和生物学的巨大课题,也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领域,它的诞生颇有些文化冲突的意味:东京学艺大学的文化研究学者约书亚·保罗·戴尔(Joshua Paul Dale),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萌物的世界里,他被萌得不行不行,终于有一天拍案而起(?),推动“可爱研究”成为一项研究方向。身在东亚的研究者们,更能够感受到“萌信息”的包围。

日本是一个有猫咪做火车站站长的国家;朋友去韩国因为包装太萌买了20支护手霜,至少需要十个手才能在保质期前涂完;《卫报》一篇介绍萌科学的文章配图是杭州的Hello Kitty主题餐厅。信不信由你,我们此刻正生活在一个萌天萌地的文化里。

“可爱研究”目前还是一个逐渐形成的领域,研究者多集中在东亚,这或许与东亚特殊的文化氛围有关——日本学者入户野宏(Hiroshi Nittono)提出了可爱的两个层次:婴儿的可爱,能够吸引成人提供照料和保护;而当他们逐渐成长为年幼的儿童时,萌萌的样子能够使他们更顺利地展开社会互动。

入户野提到,可爱意味着可亲近而无害,让人想要接触和了解其本质,因此,萌萌的事物、话题或装饰品,对于含蓄内敛的亚洲人来说,简直是拉近社交距离的开挂利器。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可爱,除了吸引关注和照料,恐怕也意味着需要帮助和缺乏独立性。研究者们提到,“如果你想要吸引女性消费者,这个市场已经趋向饱和。

”婴儿般脆弱的软萌或许仍然能够吸引注意,但不再能轻易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我们与萌萌的小伙伴的关系,正在不断地趋向平等。和传统意义的“可爱”不同,“萌”在中文世界里,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它仍然指向令人喜爱,但不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与“脆弱”“无辜”“需要帮助”相绑定的可爱。

发现萌点,意味着欣赏与支持,这种态度本身就鼓励理解、宽容和探索。人们开始能够也乐于欣赏萌物们独特的背景,和他们真实的自我与内心。与此同时,产品设计者开始尝试独辟蹊径,加入一些不那么脆弱无害的元素,用反差萌吸引消费者。皮卡丘的大眼睛、小圆脸和可爱的叫声为这个游戏吸引了无数粉丝,但它本身的个性是强硬、忠实而又野性难驯的。

在90年代末独霸美剧界的灵异剧《吸血鬼猎人巴菲》中,编剧创造了一个传统的可爱美少女,而赋予她除魔卫道的使命。或许就像编剧乔斯·韦登(Joss Whedon)谈及《巴菲》创作历程时所说的那样,“过去恐怖剧集里一开场总是会有一个金发美女,一出来就被怪物杀掉了。我觉得这不公平。所以我创作了这个金发美少女把怪物统统杀光。

”在各种主流媒体与文化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人们不再将可爱视作无能无力的表现,而是以萌之名,发展出对独特个性的欣赏。

演化让我们对可爱产生积极的反应,一开始,这或许只是演化帮助我们生存繁衍的礼物。但随着文明的发展,结果是,可爱总能让人们获得慰藉。无论是日本熊本地震后,来到现场照料和安慰孩子们的熊本部长,还是911之后,人们送给现场消防员的泰迪熊。一位美国记者写到,和我们认为“可爱意味着需要提供帮助”正相反,人们从可爱的安慰中,获取勇气、力量和安全感。这些形象,安抚了社会的痛苦和创伤。

“这个词几乎不可能有什么负面含义,它始终被用于表达积极正面的意义”,入户野说。他是指“Kawaii”这个词在日语里的意思,以说明可爱文化在东亚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在中文世界中,随日语舶来的“萌”(MOE),在使用中同样拓展出了自身的丰富内涵,指向多样化的可爱与表达赞美的方式。再古怪的萌点也有人爱,再冷门的萌物也有人萌,在萌文化中,没有萌物是孤独的。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而广阔的世界里,萌已经逐渐成为表达友善的社交符号,发展友谊与关怀的手段,也是人们开启新冒险与乐享旧日常的积极方式。萌并勇敢和快乐着,和人类生活的许多其他美好方面一样,它日渐脱离最初的单一形象,以人类社会驳杂丰富难以预料的方式,化作了社会生活中互相赠与的独特温柔。

UUID: 21c55598-e968-40f5-b785-438e25b88ba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6/2016-12-27_天啊!太萌了!为什么这么萌!——因为萌物都“不正常”!.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