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习做研究工作的方法。所谓“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就是讲改进和完善自己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作者蒋百川博士后期间,因教授Flom“世界上有多少事没人做过,你做得过来吗?这不能成为你要做这个研究的理由”的反问,开始认识到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之后蒋百川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在这一部分,要讲述实验的设计方法。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做实验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不像阅读文献、综述写作一样有比较共通的方法和规律可循,也不象在学术会议作报告及写作科技论文那样有比较刻板的模式。基于我本人专业的关系,这里介绍的方法主要用于医学研究。对于其他领域,或许有参考价值,或许没有,取决于你的具体问题。
在知道了想研究什么(what)以后,下一步是如何来(how)得到研究问题的答案。传统的研究设计是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选择可以测量的变量,决定所需的样本大小,数据的收集(实验设计)、统计分析,以及结论。研究设计是为了保证研究程序是妥适的,可以得到确实的(valid)、客观的(objective)、精确的(accurate)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答案。
一般的医学研究(或某些其他研究)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原因。例如某种疾病的原因,某种药物的疗效。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产生疾病的原因就是自变量,而疾病则是因变量;在第二种情况,某药物是自变量,而疗效则是因变量。但是研究工作不会是那样地简单,因为在寻找这种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时,还参杂着许多外部变量。所以设计实验时,首先必须清醒意识到有哪些外部变量,再采取如下的措施,或者排除、或者控制、或者包括进测量中。
措施一:保证外部变量对于对照组和实验组有相同的影响。这里先提到一下对照组,下面还会详细讲。(1)随机化-保证两组在各项外部变量方面是有可比性的。(2)匹配-这是另一种保证两组有可比性的方式。措施二:减少外部变量。有时候可将外部变量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在实验条件内,或者消除这个外部变量对结果的影响。(1)将外部变量包括在实验设计中。
例如,要研究儿童健康服务对儿童死亡率的影响,由于儿童营养供给对婴儿死亡率也有很大影响,所以设计了2X2因子的研究。在这样设计中,既可以研究外部变量单独的,以及与自变量联合的对因変量的影响。(2)消除外部变量。例如文化背景可能对健康(因变量)有很大影响,可选择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受试者,使问题简化。
若以实验者接触受试对象的次数分类,可有:(1) 一次: 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2) 二次: 前后对照(before-after study);(3) 三次或以上: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若以研究所选择的参照时间分类,可有:(1) 回顾性(retrospective study);(2) 前瞻性(prospective study);(3) 回顾-前瞻(retrospective-prospective study)。
若以研究性质分类,可有:(1) 实验性(experimental study);(2) 非实验性(non-experimental study);(3) 半实验性(semi-experimental study)。
此外还有根据实验者(主要是收集数据的人员)以及实验对象对于实验情况(实验的因変量,如在药物疗效的实验中对于服用药物还是安慰剂的了解程度),可分为:(1) 单盲研究(实验对象或受试者不了解以上情况);(2) 双盲研究(实验对象及上述的实验者均不了解以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