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着重强调的。要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我认为要对目前整个医疗体系中针对医疗工作者的人事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首先把医疗工作者解放出来。
目前大部分医生的晋升都与发表论文和获取研究基金紧密挂钩,使得许多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要在完成繁重疾病诊治任务的同时,采取加班加点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这些科学研究往往不针对疾病临床诊治所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攻关,而是常常仿照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模式做一些跟踪性的研究课题,其主要目的则是取得发表文章和获取研究基金的机会作为晋级的基础。
这种大量浪费人力物力等宝贵资源的做法,一方面使得很多医务工作者分散用于治病救人的精力,成为医患矛盾增加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术不端现象的出现和蔓延,使得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研究成为了科研诚信腐败的重灾区。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系统性科学诚信的教育和惩治学术不端的力度,但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还是在于目前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特点的医疗人事评价体系。
产生这一“不配套”的医疗人事评价体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人社部将医务工作者当作公务员管理,制定了一整套不符合医生工作特点的评价晋升标准,包括对研究论文和基金的要求。二是在大部分医学院校划归教育部主管后,在管理方式上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逐渐失去其医疗特殊属性。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为了全力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这就需要在医疗系统人事评价体系改革中敢于啃硬骨头,更加注重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对于具体改革工作的开展,其核心在于制定“因地制宜”和“差别化”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具备进行高端研究条件的医院,包括部分三甲医院,应在医生晋升和绩效考核上取消以论文、基金数量作为硬性指标。
而对于具备研究条件的医院,也要建立分门别类的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真正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包括对重大疾病或特殊病例的观察,治疗效果评估和治疗手段的改进等。
一支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队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力量,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临床治疗医务工作者特点的人事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助于他们回归本位,不忘初心,继续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