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比女性更有创意”的说法经常被念叨起,科学家、设计大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似乎也是男性居多。男性真的比女性更有创造力吗?这到底是事实还是刻板印象?关于这事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能比你想的要复杂。
创造力,定义是利用想象力和原创想法创造事物的能力。当我们谈论创造力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也是心理测量学家们关心的话题。创造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比较两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呢?
最初的创造力测验分别是迈因伯格(U. Mainberger)1977年发表的发散思维测验和朔佩(Karl-Josef Schoppe)在1975年开发的词汇创造力测验。这些测验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受过良好学校教育的4—6年级或者15岁以上的德国学生可以受测,而且耗时耗力。
直到2004年,才终于有了第一套可以让全世界人民一起玩的创造力测试题——乌尔班(Klaus K. Urban)的绘画创造力测试(The Test for Creative Thinking-Drawing Production,缩写为TCT-DP)。这套题可以测试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对象,也不受语言文化和年龄的影响。
具体方法是让受测者在一个基础图形(比如一个正方形)上作画,然后对作画的14个不同的维度打分,最后的总分就是创造力的分数。
有了这套工具,自然就有很多研究者利用这个测试比较过两性的创造力。结合别的创造力测量工具以及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他们发现的整体趋势是,客观测量的结果是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创造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别,不过自我报告的创造力水平和个体的自尊水平成正相关,而男性自我报告的平均自尊水平比女性更高。所以可能的情况是,不是男性更有创造力,而是他们觉得自己更有创造力。
波兰研究者卡尔沃夫斯基(Maciej Karwowski)等人今年10月在《思维技巧与创造力》(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杂志上发表的两项研究,可以更细致地帮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两个研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项研究使用的是著名的横断后续设计(cross-sequential design),就是对不同年龄组的个体进行追踪研究。
这项研究对4—7岁的351个小朋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测试,两年内一共测试了4次。结果发现,在不同年龄组内,创造力平均水平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是除了创造力的平均水平,这里也研究了变异性,也就是组内个体的差异,通常用测量值的方差来表示。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变异性一直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的变异性更大,而且这种差异最早在4岁就出现了。
这就部分解释了在两性平均创造力水平一致的情况下,为什么很多人会有“男性比女性更有创造力”的印象——不是因为女性没有发挥出来,而是因为更有创造力的男性确实较多,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取得的创造力成就更大。不过,男性群体中同样有更多创造力水平极差的个体,把整体水平降低了。
卡尔沃夫斯的另一个研究使用的是横断设计(cross sectional design)。这项研究选取了波兰全国范围内6—46岁的3594名被试(其中有1932名女性),并对他们的创造力测试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的总体结果和横断后续研究的结果一致:男性和女性的创造力平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男性的总体变异性比女性更高。
绘画创造力测试的14项维度,分别测试了创造力的三个特质:适应性(Adaptiveness)、原创性(Originality),和新颖性(Unconventionality)。这是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的特点,即这14道题目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看似是测量了14个维度,实质上是对三个创造力的特质进行了测量。
有意思的是,在对创造力的三个特质的分数进行分析时,他们发现,女性在适应性水平上的平均分和变异性都比男性更高,而男性在新颖性这一维度上的变异性比女性更大;即两性平均创造力水平相近,但是在不同特质上却仍存在性别差异。
当我们谈到创造力的时候,很容易混淆创造力和创造成就,也更容易被一些显眼的个例吸引注意力,从而得出男性比女性更有创造力的结论。事实上,研究发现,不是男性更有创造力,而是相比女性,男性的总体创造力水平分布更极端,更多天才,也更多庸人。而且就创造力的具体方面而言,男女各有所长也各有特色。研究也发现,创造力的平均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后天的教育也没有改变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