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界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

作者: 周程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12-05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在21世纪初期诺贝尔科学奖“井喷”现象,提出了对中国科学界的四点启示,包括设立荣誉教授称号、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不宜降得过低、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以及近期不宜提出类似日本的50年30个诺奖计划。

日本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平均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反思。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教授周程通过系统考察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多重因素,提出了对中国科学界的可资借鉴的四点启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知识分子》编辑部希望通过相关话题讨论,促进中国科技进一步发展。

2016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日本已有22人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含两名日裔美籍物理学奖得主)。日本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平均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在21世纪初期会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它对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启示?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已在《知识分子》刊发的《17年17人诺奖:日本科学为何“井喷”?》一文中进行了探讨,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拟重点围绕日本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现象对中国科学界有何启示问题谈些一孔之见。

在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以及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概览一下1901-2016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以及获奖人数的变化等情况。

1901-2016年间,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的人数分别为204人次、175人次、211人次,他们荣获诺贝尔科学奖时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5.1岁、58.2岁、57.8岁,总平均年龄为57.1岁。

从表2中可以看出,日本新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相差不大,分别为68.8、67.7、67岁。新世纪17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总平均年龄为68岁,虽然明显高于1901年以来的全球590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总平均年龄57.1岁,但只略高于同期全球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总平均年龄。就此而言,不能说日本科学家在获颁诺贝尔科学奖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的歧视。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日本新世纪17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为40岁,比他们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小28岁。这意味着,日本新世纪17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获奖奠基性成果大约是在1972-1988年间取得的。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刚完成国民经济双倍增计划,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得以超过2%,迅速赶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这从图3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升任教授时的平均年龄非常接近,分别为42.9、43.8、44岁,三个奖项的总平均值为43.35,比他们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的总平均年龄晚3.35岁。

有必要像日本那样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设立“荣誉教授”称号无疑有助于激励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在职期间严于律己、努力进取;也会为德高望重的教学科研人员退休后发挥余热提供便利。日本的这一成功经验,也许值得中国的大学借鉴。

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不宜降得过低。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为43.35岁。业绩不是十分突出的教学科研人员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年龄通常都会高于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一般在45岁左右。

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龄为40岁。在日本,这个岁数的科研人员大多还是副教授,由于同龄人大都还没有晋升为教授,而且很多用人单位都规定了应聘教授者的年龄下限,故他们仍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研究。

近期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获奖时滞为28年,他们的获奖奠基性成果大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取得的。当时,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刚刚越过2%。

UUID: 5ee62c0a-3cd2-484f-b335-e7f59ad514b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12-05_中国科学界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