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新华社报道,昨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召开第11届常会,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什么24节气跟公历对应那么好,比如清明总在4月5日?为什么有时看新闻报24节气不止有日期,还精确到分秒?为什么有时觉得24节气挺准有时又不准?
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阴历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
古人发现,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古人敏锐地提出了“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这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思路上已经大为接近。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更加精确地把一年作了24等分,并加以命名,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24节气,这是24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加进历法中,成为农历的一部分。
24节气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本质上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黄赤交角。每过15度就是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度。这个度数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今年冬至在2016年12月21日18:44:07,这都可以根据公式算出来。
24节气不仅在天文上做了精准的角度划分,还加入了其它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这是气象信息;而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这是物候信息。这让24节气的准确性,受到了地理限制。
24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了这一纬度带上的温带季风气候。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
24节气诞生于春秋,西汉就已经完整收录入历法。古人在几乎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就归纳总结出这样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道尽寒来暑往、四季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