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闹的上海市中心,如果你驻足在静安雕塑公园,可以在这里找到一隅寂静,不仅因为高大的城市之狐让我们回到久违的野趣之中,更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就矗立在这儿。这座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如同鹦鹉螺形状的白色建筑陈列着地球上现存的成千上万个物种,然而有的也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因为它们早已经在野外灭绝,如同该馆“灭绝长廊”中所展示的那些美丽的物种一样。
对于悲观者来说,他们对物种的消失保持消极态度,悲天悯人,并感叹在日益人化地球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代的到来。
但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看来,大灭绝让大部分生物消亡,小部分幸存,这是自然界对生命的洗礼,它不是进化的终结,不以生物消亡为唯一结局。对于那些抗灾变能力强的、劫后余生的物种来说,它们将开创演化历史的新纪元。因此他认为,那些生物大灭绝的言论“危言耸听,非科学态度”,我们应该“乐观务实,积极向上,适应自然,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重磅引进的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项目,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该展览将带领参观者越过渡渡鸟和恐龙,去寻找地球生命演化历程里的“幸存者”,从而探讨生物灭绝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展览拥有多件收藏与研究价值兼具的珍贵标本,经典与现代交融的整体设计,彰显绿色环保理念的展柜制作,精致美观的图文版面、充满互动体验的多媒体展品等,让广大参观者不用走出家门、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展览项目。如世界上最大的鸟蛋——象鸟蛋(全世界据说仅有25只)、难得一见的恐鸟足和羽毛、雌性和雄性的嘴喙长得完全不一样的兼嘴垂耳鸦的雌雄个体标本、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子——斯氏燕蛾……不一而足。
如果你仔细浏览,还会亲眼发现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的浸制标本,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鸮面鹦鹉的填充标本,以及开角龙、渡渡鸟、蓝鳍金枪鱼、白暨豚、腔棘鱼等的精美复原模型。
当然,你还会意外地发现人类心爱的宠物,如猫、狗等,站上了“审判台”,因为它们的存在对于一些野生动物来说却是噩梦,这些宠物成为它们走向灭绝的推手。此次展览以观众参与度为核心,注重发人深省的启发式教育。
通过观看6个科学家实拍的物种视频,你可以体验与科学家一起在长江上追踪白暨豚踪迹的科考过程,也可以到看似毫无生机的沼泽中去发现意外的生命形态,比如像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甚至深入到婆罗洲的深处,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一次模拟生存游戏,你可以学会如何躲避灾难,体验生物的生存策略;还可以对保护濒危物种进行表决投票,让你切身感受到地球物种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思考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究竟为何?
地球上那么多物种,你更希望保护谁?又愿意放弃谁?
整个展览分为“灭绝的意义”、“第6次生物大灭绝”、“最后的幸存者”、“没有人类的世界?”、“拯救濒危物种还是顺应自然?”5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图片、真实的标本、精致的模型、充满体验感的互动多媒体等多种经典与现代交融的展示手段,呈现最新的科学发现,希望藉此帮助参观者理解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启发公众对物种保护和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的思考。
为了扩大科普传播路径,创新科普传播形式,上海自然博物馆还首度与著名科普传播平台《知识分子》合作,联合推出“绿螺之声”科普音频传播品牌,深度挖掘展览背后的故事,为广大观众推出一场内容新鲜有趣的听觉科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