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活跃在二次元的科普杂志,《博物》在9月刊中涉及了《守望先锋》和《少女与战车》,10月刊也不甘寂寞努力追番,在娱乐底片栏目中从科普的角度聊了《樱子小姐的脚下埋着尸体》。片中的女主居然是个骨骼标本制作师,而标本这种看上去“死气沉沉”的东西可是大有文章。看完这篇微信再去看看10月刊,让你在逛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也能大显身手。
动物大家庭里种类、数量都高居榜首的昆虫,在动物标本中也占据了大头,一家上点档次标本馆怎么也得收藏个数十万、上百万件。论制作工艺,昆虫标本属于“干制标本”,又叫“针插标本”——用化学药剂快速杀死昆虫,用细针穿透身体、插在底板上固定,再加以烘干或者自然风干。为了展示翅膀、腿和触角的姿态,往往还会多扎几根针来定住这些部位,让它们一直保持好看的pose。
许多鱼类、蛙类、乌贼、海参等水生动物,活着时离不开水,死后依然要与水为伴——它们的柔软身躯在干燥状态下不易保存,只能整个泡在防腐杀菌的酒精、甲醛水溶液(即“福尔马林”)里面,装进玻璃瓶里当浸制标本。世界最大的鱿鱼标本“阿奇”,长8.6米,保存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防腐液里。由于它们的表皮在浸泡下变得脆弱易碎,因此玻璃槽安有玻璃支架,防止液体晃动。
博物馆里最吸引人的标本,当数剥制标本了,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大型鱼类基本都以这种形式展出。剥制标本就是把动物遗体“扒皮抽筋”、“脱胎换骨”,将体内的肌肉、骨骼、内脏和皮下脂肪等完全掏空,只留下体表的皮毛、鳞片和犄角,再整形成生前的样子。制作剥制标本的技术含量,在各类动物标本中也是最高的:既需要了解动物的解剖学特征和生活习性,又得有高超的手工技巧和艺术修养,还要忍得住腥臭,干得了粗活。
如果说鲜活的剥制标本适合“外行看热闹”,那么骨骼标本就有点“内行看门道”的意思了。在科学家眼里,骨骼是研究动物习性、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略懂解剖学知识的普通人,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到呆萌的大熊猫犬齿不小、飞鸟的胸骨如此“波涛汹涌”、长颈鹿的脖子和我们一样只有7块颈椎……制作骨骼标本最耗心血的,不光是把骨头分离出来、清洗干净,更在于如何把它们重新组装成一副完整的骨架,精准展现动物的骨骼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