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占国,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8月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课题组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成功。研究发现这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可有效控制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并同时证明了IL-2调节免疫平衡、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过去称为“胶原病”,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该病女性多发、患病率高、预后差。目前SLE的治疗多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病人常出现感染、骨质疏松、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栗占国所带领的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发现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在治疗中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大多数病人都产生了显著的疗效。而且,避免了激素等导致的常见毒副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典型的症状是面颊部出现红斑,俗称“蝴蝶斑”(Butterfly rash),而“狼疮”名字的由来是因为18世纪的人们认为该病的面部红斑表现像被狼咬伤所致。通俗地讲,患有SLE的患者,其免疫系统会将体内正常的机体“误认”为病毒、细菌等“入侵者”并加以攻击,造成一系列器官和系统病变,严重时可造成患者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据相关研究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大约是20-70例/10万人,且呈现“女多男少”的特征: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近9倍,这主要与人体内的激素有关。
据栗占国介绍,SLE虽然称不上是绝症,“但确实是一种很不好治疗的疾病”。
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一样,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和组织,导致炎症和组织损害,可能影响的器官非常广泛,包括心脏、肺、肝、肾、关节、皮肤、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等。其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易疲劳、失去食欲、轻微感冒、感光反应变得异常敏锐、面部皮疹、口鼻部溃疡、肌肉疼痛、关节炎、胸膜炎、心包膜炎以及肢端缺血等等。病人多表现为病情的加重与缓解交替,反复发作,通常无法预知发病时间。
大量研究表明,SLE的发病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在SLE的治疗上,目前已知的治疗药物大多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况且这些药物并不是用于专门治疗SLE的药物,仅为非适应症(off-label)用药。迄今为止,仅有贝利木单抗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SLE的治疗,然而其临床疗效也仍有一定局限。而此次发现的低剂量IL-2治疗是SLE治疗途径中的一个“新利器”。
据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何菁副教授介绍,SLE患者体内存在的免疫失衡主要表现为效应性和调节性CD4+ T细胞的失衡,而这些T细胞亚群受IL-2调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课题组首次在临床上应用低剂量IL-2治疗SLE取得良好疗效,并揭示了其调节免疫平衡的机制。
多年来,栗占国及其所在团队便一直致力于攻克风湿免疫类疾病。目前,SLE等风湿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并没有得到完全阐释,而患者的数量却十分庞大。
相关数据表明,风湿免疫类疾病已有超过5000万患者,80%的患者缺乏正规的规范治疗。其中,2015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流行病学诊治现状及社会负担调查(23个省市)显示,RA的患病率为0.28%,致残率为50.3%,而缓解率仅为15.3%,患者诊疗费用达到了8078元/年。面对上述复杂的情况,栗占国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在解决患者病症的同时不断广纳人才,一手抓临床、一手搞科研。
目前,该团队已有近20名教授、副教授PI,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前沿的临床及研究实力和积累。除此次的低剂量IL-2治疗SLE成果之外,近年来,该课题组在风湿免疫领域还发表了多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