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废柴、大丸药,谁是山楂的真身?今天我们来揭秘新年主题的第三个字。很多人对山楂的印象,也许来自老谋子的力作《山楂树之恋》,那棵据说开红色花的山楂树就像周冬雨一样,成为很多人心目中圣洁爱情的符号。但作为一个吃货,在我的记忆里,再没有一种水果像山楂那样与餐桌结合得如此之深。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山楂不仅管食物入口,还管食物出口。胃口好的时候来串糖葫芦,胃口不开的时候来串糖葫芦,消化好的时候来串糖葫芦,消化不好的时候还是来串糖葫芦,这糖葫芦简直就是万能的神物,解馋、抗饿(雾)又助消化。用山楂串出糖葫芦是为数不多的、父母不会阻止孩子购买的零食,甚至有时候还会鼓励孩子吃。
如果孩子胃口还不开,就得用山楂丸伺候。这种红棕色的大药丸,刚嚼起来有几分酸甜味道,嚼着嚼着就开始有浓浓的中药味儿,越嚼越浓。到最后,只能靠喝水来冲刷嘴里的药丸碎,但为时已晚——那些贴在牙床和上颚的山楂丸能让人体验从山顶俯冲至谷底的舒爽。消不消食,没有太大感觉,我们倒是发现了一种可以与表弟分享的零食。
在中国,山楂的利用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在《尔雅》《山海经》中都有记载。虽然野生山楂果生来就可以食用,但在中国古代,山楂树的主要任务,既不是象征爱情,也不是担纲果树,而是充当烧火做饭的废柴。在《齐民要术》中,对山楂的描写是这样的,“朹[qiú]……多种之为薪”。这里的“朹”就是中国古人对山楂的称呼。
从明代算起,栽培山楂到现在也有500多年了。这么古老的水果,我怎么可能认错呢?唉,还真有可能认错,因为我们通常吃的山楂包括山楂、云南山楂和伏山楂三个物种。其中,山楂几乎统治了我国北方地区,而云南山楂则是在我们南方地区称霸,至于说伏山楂的地位,跟前面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只是出现在东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