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教授赢得诺贝尔奖是生物界毫无悬念的一件事。可以说,作为细胞自噬的第一人,他获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日本记者这几年到发奖的时候都在他单位附近等着。有趣的是,今年消息提前走漏,正式公布前2小时实验室里就开始庆祝了。细胞自噬的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自噬”这一说法由比利时的诺贝尔奖得主克里斯汀·德·迪夫首先提出。
自噬有点像细胞内的消防队,哪里出现危机就上哪儿,马上构建双层防火膜,把出问题的蛋白质或细胞器等拉到溶酶体,安全地消灭掉了。作为消防队,人体的自噬系统不行的话,疾病就挡不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细胞自噬的研究是用高等动物来做的,特别是挪威的Per Ottar Seglen和保罗·格登20世纪80年代的工作,对其现象和控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重要性和机理却没有头绪。
大隅良典在20年前开始的工作为自噬的研究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大隅良典教授1945年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他的父亲是九州大学工程方面的教授。多少受点家里的潜移默化,大隅良典也想走学术路,但文科及动手都不是强项,就学理科。大学开始学化学,不久发现化学很无聊,没什么意思,改了当年开始热的分子生物学,按部就班地又读了博士,不幸地是居然毕业就是失业,找不到工作!
在导师的指点下,他去了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跟杰拉尔德·埃德尔曼教授做博士后,度过了生命中极为忧闷的一段日子。大隅良典读博时是做大肠杆菌的,在埃尔德曼实验室开始做哺乳动物,但转向太大,两年没搞出什么东西,好在实验室来了迈克·贾温斯基, 他带来个好玩意:酵母!酵母很容易耍,又便宜用,出结果快,大隅良典就跟贾温斯基学着干了。
一年后在祖国的召唤下,大隅良典回了日本,寄人篱下在东京大学安乐泰宏教授的组里做助理,一干就是11年。1988年,43岁的大隅良典才独立出来,开始了“不成功便成仁”的自噬的征程。
很快,大隅良典就决定要用酵母来对自噬的基因进行海选。酵母海选是个常规技术,利用类似的方法,利兰·哈特韦尔和兰迪·韦恩·谢克曼找到了调控细胞周期和蛋白质运输的基因,得到了诺贝尔奖。
1993年,大隅良典海选自噬基因这篇划时代的文章悄悄发到了不起眼《FEBS Letters》上。这个研究在当时真没人注意,谁敢说这是划时代,这人肯定是疯子!而且酵母即便是缺了自噬,在正常条件下也活蹦乱跳,挺乐呵似的,自噬的重要性似乎也没什么。海选带来14个新基因,可够忙活了,实验室就开始扩张了!1996年来了个好机会,大隅良典跳槽到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担任教授。
这也是他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实验室大了条件也好了,引进了些精兵强将,比如擅长动物研究的副教授吉森保、博士后水岛昇,而自噬的研究不再只是酵母,还扩展到植物、老鼠和人。后面的几篇经典文章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出来了。
可以说,大隅良典是自噬研究的奠基人。从酵母到人, 从质量到数量,从广度到深度,从基因到方法,他的贡献不可或缺。而且,他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弟子,成为推进这个领域向前的生力军。
大隅良典得奖是毫无争议,当之无愧。自噬领域的其他重要人物还有几名科学家在自噬领域的贡献也很大,但各有千秋。细胞自噬在分子水平上几个里程碑的研究发现包括:1)主要参与的蛋白质及其作用,2)自噬和人的身体健康的关系,及其在高等动物和人里的重要性。在上述里程碑式的研究中,除了大隅良典,其他科学家往往参与了其中一项,要么是揭示主要参与的蛋白质及其作用,要么是阐明自噬在高等动物和人里的重要性。
如果得奖的话,总有人会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