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披露:馆藏的梵·高成名作《向日葵》,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慢慢地褪去那夺人眼球的金黄色,引起了艺术家、科学家和广大民众的关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上,西方的许多油画之所以能够色彩永葆、焕然如新,与使用的颜料有密切的关系。
19世纪,油画软管颜料发明之前,西方绘画(包括以前的壁画、蛋彩画等)使用的颜料主要是从天然矿物里提取的:白色是从石灰和石膏里取得的,绿色是从含铜的矿石里获得的,红色和褐色是从氧化铁中提取的……人们甚至从金、银和宝石中获取色料。像绘画用的群青蓝颜色,就是来自比金子还要贵的天然宝石——天青石,这种清澈的深蓝色内含闪烁着金光的黄铁矿斑晶,经久不变,被用来画法老面具的眼睛和蓝胡子。
图2所示的图特卡蒙面具,就是用金子与天青石制成的,至今已经有15000年的历史。
考察梵·高的几幅“问题画”后可知,这些作品都是他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小城、在生命最后的三年里画的。这段时间里他的精神不太正常,处于一种激情四溢的亢奋状态。使用的色彩也随心所欲,现在出现褪色的,主要就是他当时特别喜欢用的黄色(铬黄)和红色(胭脂红)。黄色是一种最难驾驭的颜色,只要有一点点灰尘或者污渍,就会看起来脏兮兮像旧的一样。所以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欧洲绘画就从来不用黄色。
比较两幅画,可以感觉到原来画中呈现的紫色(图5左)使画面显得神采奕奕、生机勃勃,与现在的画(图5右)有很大的差距。卡萨迪欧博士说,从画中墙壁上取一点带颜色的小碎片,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研究团队发现,原来颜色的色素的残留物是胭脂红或者胭脂橙红。这种色素是从某一种昆虫体内提取的,这种粉红的色素看起来鲜活动人,但是很快就褪颜色了。“当然,粉红色与蓝色混合起来构成了紫色。”卡萨迪欧博士如是说。
梵·高除了在使用颜料上有一点随心所欲,另外在画法上也一改经典油画精致细腻的画法,用笔粗诳、着色相当厚,甚至直接把软管的颜料挤到画面上。而且,他创作速度奇快,平均两三天就完成一幅油画,也根本来不及做好油画的后期保养工作。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些小问题,给他的旷世杰作带来了遗憾。行文到此,笔者不胜感叹,像梵·高这样的大画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或者助手帮他做一点点创作以外的琐事,实在令人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