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来的17年间,日本共有17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位,令世人惊叹。日本何以取得“井喷”式成就?北大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科技史教授周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其文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发现,日本科学“井喷”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该国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在经济形势严峻时依然不吝于科研投入,并把坚持原始性科技创新作为改观日本前途的必由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邻国的科研、教育体制,也许可以在人才培养、科技强国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迪。《知识分子》将陆续刊文探讨这一现象。北京时间10月3日傍晚,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1945-)因“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而独享这一殊荣。至此,日本已有22人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含两名日裔美籍物理学奖得主)。
除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江崎玲于奈、福井谦一、利根川进5人外,其他17人都是在进入新世纪后获奖的。此前,日本曾于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桂冠。这次,日本又连续三年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桂冠,而且这三年一举获得6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含获奖业绩在日本作出的日裔美籍学者中村修二),比本世纪初的那次还要多2枚!
日本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平均每年获得1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何以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以下,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尝试考察一下导致日本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的可能原因。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科研和教育统计表明,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奖获得者的获奖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的获诺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大隅良典的获奖研究成果实际上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京大学执教期间取得的,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因此,如果要从宏观视角探寻导致21世纪初期日本诺贝尔奖出现井喷现象的原因,有必要将视线投向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
当时的日本社会一定发生了某种巨大的变化,使得当时的科学家有条件取得足以获诺贝尔奖的研究突破。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无疑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的发展需要足够的优秀人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充裕的研究经费,这些要素无不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实际上,日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后盾。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经济以近于10%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1960年,日本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
第二次教育改革卓有成效本世纪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年代大多集中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当时日本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从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1868-1945)。这一时期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教育理念相悖,目的是让个人服从于国家。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科研和教育统计表明,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奖获得者的获奖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的获诺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大隅良典的获奖研究成果实际上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京大学执教期间取得的,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因此,如果要从宏观视角探寻导致21世纪初期日本诺贝尔奖出现井喷现象的原因,有必要将视线投向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
当时的日本社会一定发生了某种巨大的变化,使得当时的科学家有条件取得足以获诺贝尔奖的研究突破。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无疑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的发展需要足够的优秀人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充裕的研究经费,这些要素无不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实际上,日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后盾。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经济以近于10%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1960年,日本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
第二次教育改革卓有成效本世纪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年代大多集中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当时日本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从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1868-1945)。这一时期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教育理念相悖,目的是让个人服从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