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兔子,你第一个想到的是麻辣兔头,还是温顺乖巧的宠物,或者是实验室里被锁在铁笼中瑟瑟发抖的实验用兔?被穿着白大褂的实验员捉住的一只惊恐的兔子。餐桌上的兔子肉从餐桌这个角度来写兔,对我是有些困难的,因为我从来没吃过兔肉。部分原因是家母属兔,她看到超市里剥皮后的兔子十分害怕,会迅速走开,也从来不吃兔肉。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大学时曾经养过一只大母兔几个月,虽然她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刨窝把我吵醒,还咬坏了我几根电线,但我还是非常喜爱她咔嚓咔嚓吃我给她买的白菜帮和她趴在我边上陪我看电视的样子。西式的红烩兔肉。当然,我相信读者中肯定不乏麻辣兔头、麻辣兔丁的爱好者,鉴于麻辣兔头的照片实在令我害怕,这里就略过了。
兔肉的最大特点就是很瘦,100克新鲜兔肉中只有2克左右的脂肪,而同等重量猪肉的脂肪含量达37克,所以总体上兔肉适合用多油或者大量酱汁烹饪,否则就容易太柴。和大多数其他肉类一样,幼兔的肉会更加嫩一些,而年老个体的肉会有更多结缔组织,需要更长的烹饪时间才能让它达到肉质柔软的状态。剥光了皮准备下锅的兔子。
家兔的驯化与野化兔有自己的科(其实也有兔形目,不过那个分类下有些物种离我们对于兔的认知比较远了),但是城市里的孩子们应该只见过一个物种的兔子,那就是穴兔。穴兔是人类驯养的家兔的祖先,原产于西南欧,西班牙葡萄牙一带,据传最早对于穴兔的驯化是由于中世纪的僧侣在斋戒期间想吃肉,当时的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宣布刚出生的兔子其实是一种鱼(为了吃,吃货们真是什么都说得出来啊),然后大家很高兴就养了很多穴兔来吃肉。
不过这是不是真的是穴兔的驯化开始不好说,因为穴兔的驯化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特别的基因,穴兔和家兔的基因差别主要在一些和大脑发育相关的基因出现的频率,这让从遗传学角度判断驯化是何时开始的比较困难,所以姑且就先这么信着吧。除了家兔(穴兔)之外,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都有几种兔科的动物,除非你是兔科分类狂热爱好者,否则你只需要知道它们都是野兔就行了。但是有一个大陆没有原生的兔子,那个大陆就是澳大利亚。
英国人把家兔带去了澳大利亚,又没有好好看管它们让一窝逃跑了,从此就开始了著名的“澳大利亚兔灾”。没有原生兔子就意味着既没有兔子的天敌,连能控制兔子数量的疾病都没有,在1950年,澳大利亚估计有七亿五千万只野化家兔,是当时澳洲人口的75倍,澳洲政府动用过空军,投过毒,修过铁栅栏,最后,是使用了涎瘤炎病毒才控制住了野化的家兔数量。
兔子本领大读到这里可能爱吃兔子的你心想,这么多兔子毒杀了多可惜,为啥不派四川人民去吃?稍微想一下应该就可以理解:如果捉不住兔子,你也没法把他们吃掉。离开了餐馆,超市和笼舍,我高度怀疑我们能有几个人在野外抓住一只兔子。兔子的大耳朵不是白长的,听力非常好,可以听到3分贝的声音(对比一下,15分贝是1米外一根别针从1厘米的高度掉落下来的声音),这弥补了它眼神不太好的弱点。
家兔除了会打洞(所谓狡兔三窟嘛),跳跃起来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5到20米,是一个飞人博尔特也追不上的速度。当然野化的家兔在澳大利亚成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兔子太能生了!兔子一年可以生6胎,一次可以生4只,6个月就性成熟,平均能活八年。而且母兔有两个子宫,可以一侧还怀孕的时候另一侧再次怀上,简直是一个生育机器。
据说这些年国内出现了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小孩会兔唇的谣言,这实在是非常搞笑,就不说人的兔唇和兔子的肉风马牛不相及这件事,地中海地区会鼓励孕妇和备孕的妇女多吃兔肉,因为他们觉得兔子是生育力的象征。所以如果你爱吃兔肉,在怀孕时不用担心啦。不过我觉得我还是会坚持不吃兔子,宁可把它当成一种宠物来养,我餐桌上如果出现兔子,应该是一只不听话自己跳上去的宠物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