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的“第六味”了——淀粉味!

作者: 游识猷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6-09-29

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味觉——“淀粉味”,并探讨了其成为人类第六味觉的可能性。通过实验,研究者证明了人们可以尝出寡糖,且不是通过甜味感受器。然而,要确定“淀粉味”为正式的味觉,还需要找到特定的化学物质和激活的味觉感受器,并证明其在演化中的优势。

我们的舌头上,有一个个凸起的味乳头,这些凸起的味乳头表面分布着味蕾,味蕾里有味觉细胞,味觉细胞表面上有味觉感受器。能引发味觉的分子溶于水后,跟味觉感受器结合,引发神经冲动,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一路传入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大脑就“感受”到了味道。目前,研究界公认的人类味觉只有五种:甜,是糖之味;苦,是毒之味;酸,是氢离子之味;咸,是钠离子之味;鲜,是游离氨基酸之味。

然而,在这五味之外,依然有大批“候补”你争我抢,想晋升成为正式的“第六味”。此前,就有研究者表示“油脂味”是人的“第六味觉”,而现在,又一种新味觉——“淀粉味”(starchy)宣告加入角逐。

传统味觉理论认为,人尝不出淀粉等多糖的滋味。幸好嘴里有唾液α-淀粉酶,我们吃米吃面时才能尝出在淀粉酶催化下分解出来的小分子糖甜味。但林珠渊对此却不相信——营养均衡的食谱少不了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所谓的“主食”。无论是米面还是杂粮,都富含淀粉这样的“复合碳水化合物”。比起会让血糖急升的甜食,这些复合碳水化合物能平稳和缓地为我们提供能量。这么重要的东西,人类居然尝不出来?

既然心存怀疑,就让实验说话。

传统观点认为“人只能尝出淀粉酶水解出的小分子糖的甜味”,那么如果人没有淀粉酶,不能水解多糖了又会怎样?如果人连甜味都尝不出了,又会怎样?正好,人的唾液α-淀粉酶有个抑制剂——阿卡波糖。在喝下去的水里掺上点阿卡波糖,就能让我们的唾液淀粉酶暂时不工作。林珠渊等人的实验表明,添加阿卡波糖抑制淀粉酶后,被试们可以明确区分出单糖跟清水,也可以区分寡糖跟清水,但分不清多糖溶液与清水。

也就是说,我们确实尝不出多糖。而在另一个实验中他们发现,在甜味之外,人们似乎还对碳水化合物有另一种味觉感受。实验中,被试们先吃下了一种抑制甜味感受器的成分,这样一来,他们便无法再将葡萄糖水、麦芽糖水、三氯蔗糖水跟清水区分开。然而,这时候人们却依然明确地分辨出了混在其中的寡糖水溶液——这说明,人确实可以尝出寡糖,而且用的不是甜味感受器。这就是研究者所说的“淀粉味”了。

距离确定“第六味”还有多远?

“淀粉味”会成为下一种确定的味觉吗?这还不好说。要被公认为“味觉”,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找到引起这种感觉的特定化学物质;找到这种物质能激活的味觉感受器;找到这种味觉的“用途”。譬如引发特定生理反应,在演化过程中提供了某些优势。五味中被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是甜、苦、鲜三味;还留下许多谜团待解的则是酸味和咸味——主要是卡在感受器找不全。除了味觉感受器,舌头上还有温度、震动和疼痛的感受器。

有些化学物质能激活这些感受器,比如辣椒素激活了热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花椒酰胺激活了触-压感受器,薄荷醇激活了寒冷感受器——于是这些“辣”、“麻”、“清凉”都因为“感受器不对”,被无情地剔出了味觉之列。

那淀粉味呢?我们再来看看标准:找到引起这种感觉的特定化学物质——已找到,是寡糖;找到这种物质能激活的味觉感受器——还没找到,只能说肯定不是甜味感受器;找到这种味觉的“用途”——有助于摄取能量。

因此,要想确定它的味觉身份,还得继续寻找对应的感受器。在淀粉味之外,“第六味”还有其他许多竞争者。除了普渡大学研究者提出的“油脂味”,另外还有“浓郁味”——据说这是吃过奶酪、牛奶后那种持久的余味,由钙、钾、谷胱甘肽和组氨酸引起。还有人认为钙和镁也有味道。更有人提出“涩味”,认为舌上奇异的粗粝感也是一种味觉……淀粉味能不能打败这些对手,还要看后续研究。

UUID: addd54b3-4ae9-4df1-859b-c6e822d9fbd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6/2016-09-29_又有新的“第六味”了——淀粉味!(脂肪: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