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唧唧喳喳的特别闹腾,有些孩子却闷声不响十分害羞。害羞的孩子除了在社交上不太给力以外,以后患上焦虑症的风险也更高。如果家长过度保护害羞的孩子的话,情况可能会越变越糟。那么,怎样才能以正确的方法支持害羞的孩子呢?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 Sandee McClowry 认为,家长要在不改变孩子天性的情况下,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孩子的个性,不要急于求成是非常重要的。
害羞的不良后果在心理学上,害羞指的是回避社交,并且在社交时感到尴尬和紧张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害羞是一种个性气质,不太容易改变。比如,一项1988年的研究发现4岁时比较羞怯的孩子到7岁半的时候依然十分羞怯,而外向的孩子则依旧保持外向。总体上讲,害羞的人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但是随着生活事件的累积,害羞的气质会逐渐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拿语言学习来说吧。
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家 Soo Hyun Rhee 发现,虽然害羞的孩子在语言学习能力上和外向的孩子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他们更不愿意开口讲话,特别是在有陌生人的情况下。这就让害羞的孩子错失了许多练习语言的机会。成年之后,害羞的气质也会继续影响人的生活。另一项1988年的研究发现,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中,与外向的人相比,害羞的人结婚和生育的可能性更低,而且事业也更不稳定。
不过,害羞的女性却比外向的女性更容易变成家庭主妇。此外,害羞的人日后患上焦虑症的可能性也更高。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害羞的孩子患上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是外向孩子的7倍。在人群中,大约有15%的孩子比较害羞,而其中一半的孩子会发展出社交焦虑障碍。如何帮助害羞的孩子对于那些极度害羞的孩子来说,美国心理协会建议家长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
这些专业人士能够帮助孩子(以及成年人)找到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或者选择适合自己个性气质的社交活动的方法。虽然家长希望保护害羞的孩子,不让他们进入新的环境,但是专家却不建议家长这么做。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家长过度保护害羞的孩子,那么孩子的害羞程度只会有增无减。McClowry 认为,“过度保护害羞孩子的家长实际上是在伤害孩子”。
家长应该在害羞的孩子接触新环境、新事物的时候努力为孩子提供支持,等到孩子逐渐适应的时候再逐渐放手退出,让孩子独立应对。这种方法可以让害羞的孩子走出自己的“牢笼”。她说,“家长要循序渐进,给孩子提供很多鼓励”。比如,如果害羞的孩子要去别人家留宿,但是又害怕离家的话,家长可以先邀请别的孩子在自己家住一个晚上,然后让孩子们再去熟悉的亲戚家住一个晚上。
在帮助害羞的孩子的时候,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要强迫孩子。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家长可以多采用沟通的方式,比如多问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期望等等。专家认为,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温暖而友善的,那么孩子的害羞就不容易转化成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