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㙡菌总会让人犯迷糊,不仅常被弄错名字,比如纸质版餐桌物种日历上写的中文名是“鸡枞菌”,拉丁名是“Macrolepiota albuminosus”,中文名错了,拉丁名也有问题;甚至还会被八竿子打不着的路人假攀亲戚。在享用鲜美的鸡㙡菌之前,吃货们很有必要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鸡㙡”,市场上有哪些鸡㙡菌的“冒牌货”,否则可能连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甚至被无良商家忽悠了都不知道。
它的正确中文名应写作“鸡㙡菌”。“㙡”是繁体字,念zōng,根据《黔书》记载:“鸡㙡,……以其从土出,故曰㙡”,以及《康熙字典》解释:“音蹤(踪)。土菌也。高腳繖(伞)頭。俗謂之雞㙡。出滇南”,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鸡㙡菌是从土中长出的蘑菇,土旁的“㙡”才是贴切正确的写法。
鸡㙡菌在生活史中会形成叫一种叫小白球(Spherules)的结构,将来能发育为子实体(蘑菇)原基,表面有分生孢子。小白球曾被误定名为一种大型真菌——多孔菌目(Polyporales)皱孔菌科(Meruliaceae)的小白球菌(Termitosphaera duthiei),后被证实为鸡㙡菌的一个发育阶段。
鸡㙡菌属学名之所以包含白蚁之意,是因为鸡㙡菌和白蚁在长久的协同演化中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鸡㙡菌往往从白蚁巢或其附近土壤长出,虽不是有白蚁的地方就有鸡㙡菌,但有鸡㙡菌就一定会在附近有白蚁巢。
受限于与白蚁的严格共生关系和气候条件,鸡㙡菌在我国基本只能生长在长江以南,主产于云南及周边省区。《本草纲目》和《康熙字典》的记载表明,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认识到鸡㙡菌主产自云南。市场上的鸡㙡菌均为野生,因为人们很难模拟共生过程中相互间动态变化的营养供给和信息交流,几乎不能人工栽培鸡㙡菌。
有人混淆了鸡㙡菌与其他可栽培食用菌,如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小奥德蘑属长根组(Oudemansiella sect. Radicatae)的长根菇,其俗名包括黑皮鸡㙡、露水鸡㙡。由于俗名、形态相似以及可栽培,长根菇最常被当作鸡㙡菌来宣传销售;曾有人宣称种出了鸡㙡菌,或许他们栽的就是长根菇。
在主产地云南,鸡㙡菌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制成油鸡㙡保存和食用。把新鲜鸡㙡菌撕成小块放入油中炸,放入蒜、盐等佐料,炸至表面无水分为止,然后根据各家口味放入干辣椒、花椒等提味的配料,最后撒上芝麻出锅。油鸡㙡既可作一道小菜或零食,更可在面条、米线里作冒子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