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男性艺人被公布因抑郁症自杀身亡,不久后微博博主人五发布了男艺人微博的版面评论截图,及其死后一个网友的微博截图,对比发现,一个谴责网络暴力导致男艺人抑郁的网友,就疑似实施过对男艺人的网络暴力。到底是“疑似”还是确有,也许还需要一个“合理人”来做判定是否感受到恶意攻击,此处暂不讨论。引起热议不是网络暴力,而是前后对比的荒诞:每一个投石者都认为是其他人的石头杀死了受害者。
这些石头并不一开始就以投石者能察觉到的恶意出现。做这件事的时候,ta也许并不觉得自己在伤害一个人,而只会觉得“我说的都是实话”,“所有人都这么干,我当然也可以这么干”。ta在现实中或许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ta也许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ta也许对自己的人生还很努力。所以这个问题值得警惕,并不在于“我们之中出了一个变态”,而在于“我们有多大可能成为那个投石者”。
这是一个让我们反思的机会,也是一个更理解网络骚扰这种行为的机会。
pew研究中心于2014年进行了一项关于网络骚扰的调查,数据自5月30日收集至6月30日,样本覆盖3217个互联网用户。在这项调查中,对网络骚扰进行了形式上的统计,这些形式包括:骂人、为实现羞辱意图的表达、人身威胁、一段时间内的持续骚扰、性骚扰、跟踪。
网络世界具有匿名性,用户不需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即可在网络世界中发言,也因其匿名性,意图伤害他人的用户很容易实施伤害,且难以被普通手段反击或制止。在pew研究中心关于网络骚扰的调查中,将骚扰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骂人和故意羞辱,这是程度不严重的网络骚扰。第二个层次的则包括人身威胁、持续骚扰、性骚扰和跟踪,它们被认为是更具伤害性的骚扰。
根据pew的调查,被骚扰的高风险与两个要素有关:年龄和性别。
年轻的成年人和年轻女性更容易被骚扰。那些亲历了网络骚扰的人在回忆起最近被骚扰的经历时,66%的人提到是发生在社交网站或应用,22%的人提到是某个网站的评论区,16%的人提到是网络游戏,16%的人提到是个人的电子邮箱,10%的人提到是某个论坛,6%的人提到是在线交友网站。社交网站上骚扰是最常发生的,报告被骚扰的多数为女性。人们对网络骚扰有何反应?
经历过网络骚扰的人中,有60%决定无视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40%的人采取了措施。经历网络骚扰对个体有什么伤害?那些经历了网络骚扰的人中,有14%的人表示极度不安和困扰,14%的人表示非常不安和困扰,21%的人表示比较不安和困扰,30%的人表示有点不安和困扰,22%的人表示无所谓。
应对网络骚扰的策略:如果你身处一个重视网络骚扰的国家或地区,清楚地告知骚扰者停止,把所有证据保存下来,投诉到相关各方,设定合理期望。如果你身处一个忽视网络骚扰的国家或地区,尽量少暴露个人信息、社交关系、少发照片,避免直接冲突,咨询律师,在律师指导下尽量保存证据,投诉到相关各方,心理抑郁难以平复,寻找心理援助。
在一个有反网络骚扰法的国家,网络骚扰毫无疑问是罪行,但即使没有这项法律,网络骚扰也仍旧是恶行。发表人身威胁、强奸幻想、虐待幻想、憎恨言论,它并不体现言论自由的本意,而且它释放的恶意,将伤害言论自由。更严重的网络骚扰威胁到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人身威胁、持续骚扰、性骚扰、跟踪等行为将给受害者带来不安、恐惧,一些受害者将无法正常生活,感觉自己被剥夺、被控制、被监视,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跟踪,施害人的目的就是想要控制受害者,制造恐怖,在许多国家跟踪都被列为刑事犯罪,遗憾的是中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