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科普来了(三):综合材料实验·材料篇

作者: 中科院物理所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6-09-08

本文介绍了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及其综合材料实验平台,详细列举了18种高科技材料及其实验目的和预期效果,强调了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测试过程。

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开展1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是载人航天历次任务中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监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以及新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代表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方面的任务规划、总体管理和技术集成工作,负责所有科学应用载荷的系统集成、地面测试和在轨运控、成果推广等任务。

关于“天宫二号”的各项高精尖装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科学大院将一一为大家介绍。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综合材料实验平台将要制备和测量的18种高科技材料。

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史无前例地承载了10余项太空实验,其中好比科幻英雄的“综合材料”实验就藏在其中。那么这个“综合材料实验平台”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这个平台将要实验的材料聊起,花样多多,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呀~

本次“综合材料实验平台”共配有18个样品材料(12个实验样品,6个热物性测量样品),每次制备或测量6个样品,分三批进行实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这里我们根据材料的特点和漫威人物对应了起来,虽然性能不会非常一致,但力求有相关性,希望你们喜欢~

多晶碲化锌(ZnTe):这种太赫兹材料未来将帮助我们实现建造更为高效且灵敏的外太空探测器的梦想。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通过“碲溶剂法”用综合材料实验装置进行微重力下ZnTe:Cu晶体生长的科学实验。探索微重力下生长晶体的组分分布均匀性、缺陷浓度,研究揭示微重力下“碲溶剂法”生长高质量晶体的过程和机制,用以有效地指导地面晶体生长,提高材料质量,也为空间材料加工积累经验。目标是在“天宫二号”上完成晶体生长的实验,以期获得组分更为均匀、缺陷浓度低的晶体样品。

介孔基纳米复合材料:期待更加完美的光通信材料。在微重力下,通过对组装有纳米颗粒的有序介孔复合材料(Au/m-SiO2)进行高温处理,制备一类第二相纳米粒子尺寸一致且高度分散的、具有增强的非线性光学响应性能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地基与空间合成材料的实验对比及理论分析,揭示材料显微结构与非线性光学响应之间的关系。

组元复相合金:1+1+1>3,更轻更小运行速度更快的电子设备是不是很值得期待呢?采用合金化结合掺杂的方法,如三元体系(Bi-Te-Se和Bi-Te-Sb)和四元体系(Bi-Te-Se-I),可以增强声子散射,降低晶格热导,优化载流子浓度,提高功率因子,从而提高其热电优值(ZT值),为较大幅度提高热电材料的性能和转换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材料科学实验水平和实验装置的研制能力提供技术积累。

单晶金属合金:更轻更硬更完美的未来合金材料。在空间和地面同样工艺条件下开展Al-Cu-Mg(铝-铜-镁)单晶合金的定向凝固生长实验,对比研究重力和微重力条件下Al-Cu-Mg(铝-铜-镁)单晶合金凝固微观组织的差异,分析微重力对枝晶形态、元素偏析以及疏松、杂晶和雀斑等的影响及相关规律。

闪烁材料:没有它,骨科医生可再也看不到X光的片子了。借助“天宫二号”提供的晶体生长平台进行空间晶体生长,重点研究微重力与晶体组分分凝的关系。探索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固熔体晶体的组分分凝的特点,研究掺杂CsI晶体中掺杂离子分布均匀性与微重力条件的关系。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古代十八般武器中要是有了这种材料,肯定牛上天了!在微重力下,进行SiC/Zr-基合金新型复合材料的形成与凝固过程研究及润湿性和液/固界面原子交互作用研究,探索重力作用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机理,促进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新型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

铁电薄膜红外焦平面列阵:用热成像看清世界的每一丝细节。通过地基、空间对比研究,揭示sol-gel铁电薄膜外延生长的机制,建立铁电薄膜外延生长的工艺,生长出具有优良热释电特性的铁电薄膜材料,为研制性能良好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提供可靠的材料基础。

红外探测器材料:未来战场的“千里眼”。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采用改进的“布里奇曼法”生长红外探测器材料InTeSb;利用微重力条件下浮力对流消失的特点,实现标准化学配比及组分均匀的高质量InTeSb单晶制备;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特有的材料生长现象及规律,特别是探索利用非接触生长降低材料缺陷浓度的可行性;通过地面模拟空间微重力实验条件,为地基制备高质量的红外探测器材料InTeSb奠定基础。

磁性半导体:小小自旋,翻转天地——未来自旋电子器件。通过本次搭载实验,制备Mn(锰)组分均匀分布的InMnSb晶体材料,探索锰离子在InSb基质材料晶格中的占位情况及分布规律,了解锰的组分均匀性和材料磁性质之间的关系,获得InMnSb材料生长的规律性技术参数。

高性能热电半导体:新一代的控温大师。本次实验,除了要揭示多组元(Bi2Te3-Sb2Te3-Te)晶体生长过程中溶质输运的内在规律,还要重点研究热电材料组分(如碲Te)变化对材料热电协同(电导率、载流子浓度、塞贝克和热导率等)输运关联性的影响,这是一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沿性的实验。

偏晶合金空间定向凝固:一言不合,换个模式冻起来。长期以来,材料科学家致力于偏晶合金的凝固过程研究,期望能通过使用合理的凝固方法和优化的凝固过程工艺参数,获取具有理想凝固组织的偏晶合金材料,满足工业需求。

材料制备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和模型研究:通过空间和地面材料科学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测量,结合数值仿真计算,建立空间和地面材料科学实验装置传热特性分析的数值仿真计算模型。要想在“天宫二号”上成功做实验,光有材料可不行,还需要有承载实验的设备,这就不得不说说这个“综合材料实验平台”的结构组成。

整个“综合材料实验平台”分为三部分,装置主体为材料实验炉(每次可以制备或测试6个样品),除此之外,还有电控箱(用以精确控制实验炉工作)和样品袋(内装有12只安瓿,安瓿是一种密封的样品管,内含需要制备或测试的材料,实验炉本身已预装了6种样品材料,再加上这12只安瓿里的材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18种材料喽)。

整个装置共约27.6kg重,最大功耗不到200kW,温控范围500℃至950℃(真空)/720℃(非真空),温度稳定程度为±0.5℃,能很好地满足实验需求。同时,它具备人机工效学设计,将首次实现我国有人在轨参与的空间材料实验操作。

整个装置从设计到最后确定技术指标总共经历了33个月(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材料炉主体的前后共经历了60次修改最终才敲定,而看似最简单的样品袋则经过测试-重新设计了14次(最终样品袋中装安瓿瓶的袋口被设计为喇叭口形,这是需要多精心设计才能注意到的细节啊…)。

为了确保实验装置在太空中可以正常工作,所有的单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而对于材料炉主体和电控箱的测试更是需要经过振动、密封、热循环(老炼)检测以及冲击等严格测试,以模拟从升天到进入太空的各种苛刻的环境(样品袋不进行热循环检测)。

总之,该装置凝聚了研究人员多年的心血才最终成功设计制作完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千锤百炼。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综合材料实验平台”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炉子,科学大院将会详细介绍它,不要错过哦~

UUID: eccb5efe-f6d2-4b7b-a85b-6d69a00f76c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9-08_“天宫二号”科普来了(三):综合材料实验·材料篇.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5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