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晓东说为什么推荐“吃货”的书? | 独家预售 原创 王晓东、王立铭 知识分子 2016-09-08► 刚出炉的新书,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 ●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序《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序 王晓东 从认识立铭到现在,一晃十年以上了。他也从一个对科研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位对科研有深刻理解的科学家、教授。我有幸观察到了立铭这位科学家有趣的成长过程。
立铭 2005 年北大本科毕业。当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刚刚筹建,大楼空空的没有几个实验室。立铭那一届北大生科院的应届毕业生有几个被我忽悠来 NIBS 做毕业设计,给我们这个位于昌平荒凉郊区的新建单位凭空添了不少活力与欢笑。这些学生中就有立铭和他未来的夫人沈玥。
立铭后来从 NIBS 到加州理工读博,刚好我儿子也在那里上本科,我去看儿子时就和他们夫妇有机会见面。立铭在那里研究果蝇行为神经生物学,成绩斐然。当中还被请回 NIBS 做学术报告,俨然一年轻科学家的样子。
博士毕业后,立铭没有走博士后到教授这条常规的路,而是直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了独立的研究员,研究方向也转成了能量代谢。
从我个人经历来讲,博士后训练是一个从学习怎么做科学研究的学生,到能够从事原创科学发现的科学家蜕变的过程。虽然是一个辛苦甚至痛苦的阶段,为孩子太小、老婆太吵,和工资太少三条曲线最低点的交汇,我还是很难想象我可以一步跨过这个阶段。立铭走这条路我虽然不认同,但他能量代谢的研究方向却和我博士后的研究有了交汇。我博士后师从研究胆固醇代谢调节的大师,在此期间发现了和胆固醇代谢有关基因调节的独特方式。
斗转星移,去年一段时间我微信的朋友圈刷屏现在已是浙江大学教授的立铭写的关于能量代谢与人类疾病的科普文章。包括我做医生的、并不了解我和立铭关系的太太都向我推荐这些文章,说这位饶毅的弟子,文字的风格也像,演绎科学史蛮有意思的。我基本上看到马上读完并点赞。立铭在这些文章里,用脂肪和糖代谢研究中重大发现为脉络,联系科学发现的内容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我尽管对糖、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代谢的研究不陌生,但读到如此美文讲述如此翔实的史实,还是有如饮醇酒,畅快淋漓的感觉。
文章开篇讲瘦素的发现。从遗传性肥胖的小鼠、用连体动物试验发现其血液中控制体重的因子,到用定位克隆的方法鉴定出缺失的瘦素基因,故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讲胆固醇代谢那篇有相当的篇幅就是讲我当年做博士后期间发生的事。
其中着墨甚深的一段故事,即由“金老头”“棕老头”领导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机理,并由此理论指导开发出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更是让我仿佛重新经历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至于我们对布朗博士昵称“褐老头”而不是纸面正确翻译的“棕”,就不是立铭知道的“内部”信息了。另外我为师姐霍布斯 PCSK9 研究献血的事,看来立铭也没有挖掘出来。不过也不能怪他,我只不过是几百个对照样本之一而已。
如今立铭将这系列文章整理成书真是一件好事。这本书会成为一本大众了解和能量代谢有关疾病的、通俗易懂的科普书,也是正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本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很好的补充读物,同时,还是讲述这部分内容的大中学课堂上生物教师的有益参考书。
王晓东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 ● ●► 王立铭,新著《吃货的生物学修养》,点击文末二维码先睹为快 我们身处的世界属于吃货。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狗熊一掌拍烂蜂巢,树懒专注着眼前的树叶。驱动地球生命生生不息的,是一颗吃货的灵魂。
1944 年,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写了一本《什么是生命》,启发了无数物理学家前仆后继地进入生命科学领域。在薛定谔看来,维系生命现象的核心是新陈代谢——对于植物来说是光合作用,对于动物就是吃吃吃拉拉拉,才能维持自身较低的“熵”,才能被称为一个活着的生命。
我们现代人类也不例外。我们这副历经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皮囊,本来是为食物匮乏、充满天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准备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带着亿万年进化的印记、骄傲地走进现代社会的人类个体都是“吃货”。我们的身体天然喜欢“多吃”,厌恶“多动”,它总是尽可能地为未知和危险的环境存储应急能量。
我们的民族生来就是吃货。钱塘江流域发现了 9000 年前的稻米,青海喇家遗址发现 4000 年前的面条,西安市米家崖遗址发现了 5000 年前中国人酿制啤酒的证据……这些敢为天下先的发明,证明了中国人在吃的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力。
《诗经》被视为中国人的文化家底,可仔细看里满满都是吃货的怨念,吃货们唱着诗三百,赞美宴飨时丰盛的食物,讽刺贵族私藏好吃的,大骂不劳而获抢食之辈,等到丰收酿了酒遥祭祖先:您也来一杯啊!
大文豪苏轼就是一枚不世出的吃货。他被贬常州,得尝美味河豚,一气猛吃,风卷残云后留下一句话:就算吃完了立即死掉也值得了!等到他被贬岭南,吃到“厚味高格两绝”的荔枝时,又想起了这顿河豚美味——似闻江瑶听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这才是吃出万物本质的顶级老饕吧。
从吃饭这件事儿里,祖先们甚至吃出了政治文明的古高度。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留下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说顺其自然才是养生之道,举的例子乃是“庖丁解牛”!讨论多大的事儿都不忘了吃,这才是顶级吃货的感觉。
而对于我们这几代还带着不少食物匮乏记忆的中国人来说,“吃”还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重要性。大街上见个面,很多人还是习惯问候一声“吃了么”。饭店里呼朋引伴,恨不得层层叠叠得有一桌子鸡鸭鱼肉。不管是逢年过节、家有喜事、还是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吃”可能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吃货的基因,吃货的文化,吃货的心理学印记。可能也正因此,我们注定要饱受吃货的烦恼。
就在短短十几二十年里,肥胖症、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本来陌生的医学名词,突然进入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到今天,全中国已经有上亿人饱受这些代谢疾病的困扰。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患病的原因都和“吃”密不可分。
当我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走进工业社会,告别食物匮乏,拥抱琳琅满目的货架和终日伏案的工作的时候,亿万年进化而来的吃货基因,千百年积淀而成的吃货文化,还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吃货心理,似乎突然间成了沉重的负担。
于是我们这才知道,吃饱肚子,真的只是走向健康生活的第一步而已。于是我们开始尝试少吃主食、少吃油腻、减少糖盐摄入、控制饮食总量。
于是我们还不得不艰难地尝试理解这许多听起来很生涩的医学名词,仅仅是为了听得懂医生的讨论,看得懂自己的体检报告!这些年来在报纸上、网络上流传各种各样的减肥、降血糖、降血脂的“偏方”“秘诀”“小窍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焦虑:面对这些仿佛外星语言的生涩名词,这些近乎颠覆传统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所谓健康生活习惯,我该相信什么?我该怎么办?
有没有我听得懂、记得住的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我健康的问题?
遗憾的是,至少到今天,最准确的答案可能还是“没有”。来自现代科学的进步,还不足以抵抗深入骨髓的吃货本能。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类已经走在消灭感染性疾病、消灭癌症的光明大道上,但是对于代谢疾病,对于吃货本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因此,我写了这本小书,想和大家讲讲我们身体里脂肪和糖的秘密,和你们讲讲关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故事。我不会给你们带来芝麻开门式的答案,我没有本事让你们一夜之间掌握对抗疾病的本领,而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能够让我们在放怀吃喝之余远离代谢疾病。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每个人的疾病,该怎么诊断、怎么用药、怎么改善生活方式,这是了解每位患者具体病情的医生才能做出的指导。
我想做的,是试着把人类代谢疾病背后的科学故事梳理清楚:我们是怎样慢慢理解身体里的脂肪到底有什么作用,脂肪的微妙平衡是如何被身体小心翼翼地维持,而它为什么又会像脱缰的野马般失去控制,导致各种痛苦的疾病。最后,我们又如何利用这些闪光的科学发现,来理解疾病、开发药物、保护我们的身体。
你们看到的这本书,讲的是疾病的科学:是因为历史上无数科学头脑艰苦而杰出的工作,今天的我们在生病后才可以期待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没有这些科学研究,我们只能继续在黑暗中茫然地等待和祈祷。
我想讲一讲科学的故事,希望能让你们亲身感受到科学的优美和科学的力量。这种优美和力量对我们所有“吃货”来说性命攸关、血肉相连。
2 吃货的烦恼 3 吃货的英雄从这些故事里你能看到,为什么把两只老鼠的皮肤通过手术连接在一起,能帮助我们理解脂肪对胃口的调节机制;为什么历经数年艰苦工作找到的瘦素基因,在万众期待下,却并没有帮助我们解决肥胖的问题;身体里的脂肪分子是如何在血管中运来运去,甚至危险地堆积在血管中;而针对两种极其罕见的遗传疾病的研究,又如何启发和推动了高血脂病的治疗希望;数千年来怎样的上下求索,让我们理解了糖尿病和胰岛素的联系;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于细菌和有毒牧草的研究,又如何指引我们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糖尿病药物。
如果你希望找到某种灵丹妙药或者“祖传秘方”,满怀希冀而读这本书,你很可能会失望。很多今天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和神奇药物,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最终走出黑暗被人类智慧所照亮。科学不是阿拉丁神灯或者土地婆婆,它不能一蹴而就,无法点石成金,也做不到有求必应。
但正因为如此,我仍然满怀希望。
我希望,也许你能够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在忙碌的生活间隙,体味到一点点科学的美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总有这么一群人,来到人类温暖家园的蛮荒边界,义无反顾地走进暗夜沉沉的未知疆域。他们的足迹走到哪里,人类智慧的光就照到哪里。这点微弱的光,将注定会千年万年的闪耀下去,像狂涛暴雨里的小小灯塔,指引着他们的后辈们走向星辰大海。未来那个更大、更温暖、更光明的人类家园,就是献给这些人类英雄们的最高奖赏。
我还希望,这些曲折而振奋人心的科学发现,能够让你重新感受到一点久违的、对周围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好奇心。不管你健康或疾病、幸福或悲伤,想到千百年以来,人类最智慧的头脑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疾病的秘密,为我们创造更健康的生活,你也许会获得更多生活的勇气。
在这些希望达成之地,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那些有生物学修养的吃货。
2016 年 5 月 ▼ 刚出炉的新书,长按二维码识别,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 ▼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