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在能够使用语言表达心理状态之前,幼儿就具备了元认知能力。当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幼儿有自知之明,并能够寻求帮助。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自知之明”,对应认知科学中的概念“元认知”(metacognition),即个体能够反映自己的“知识状态”,知道自己具备哪些知识,缺乏哪些知识。元认知能力对于改进学习策略十分重要。这很好理解——当一个人知道他/她不懂什么的时候,才会主动去针对性地获取这部分信息。
在成年人和学龄儿童中,元认知对于学习是一种重要的预测标志。然而奇怪的是,过去的研究表明,虽然幼儿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元认知能力却很弱。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婴儿通过探察自身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迅速获取知识。然而,4岁以下的幼儿,常常无法准确做出元认知层面的判断。学龄前儿童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知识状态时存在困难,且常常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表现。
这是否说明幼儿缺乏元认知能力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脑与意识研究组的研究人员路易斯·古皮尔(Louise Goupil)等人认为,过去的研究很可能低估了幼儿反映自身元认知的能力。因为很多研究采用口头报告的方式,而使用语言表达心智状态(mental state)的能力在三岁才开始显现。或许,之前所谓的元认知能力缺乏,仅仅反映了幼儿使用语言报告心智状态方面的局限,并不涉及元认知本身。
研究人员结合非语言的记忆监测范式,来测试婴幼儿的元认知能力。幼儿首先会看到玩具被藏于两个不透明盒子中的一个。合理试验中这一过程能被清晰地看见,不合理试验中这一过程则被置于帘幕后。对于合理试验,盒子将被帘幕遮住呈现不同的时间延迟(3,6,9或12秒)。然后,向幼儿重新展示这两个盒子,要求他们依照记忆指出玩具所在盒子并打开。小孩或得到玩具,或发现指错。
实验组幼儿可以在他们不确定的时候向监护人求助正确答案,对照组幼童则必须自行完成任务。
研究人员发现,剔除两个每次都寻求帮助的实验组小孩外,两组小孩正确选择的频率都高于随机水平,并且和实验组小孩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的假设相符。这一结果也提示,幼儿会有策略地使用求助以提高他们的表现。
此项研究表明,幼儿能够监控自己的不确定感,并能够将其与他们的监护人分享。这种分享和沟通元认知信息的能力说明,幼儿意识到了他们的不确定感。基于Frith等人2010年的研究假设,无论在语言还是非语言交流中,人们都需要有意识地读取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换言之,此项研究还说明了,幼儿不但能够形成元认知意义的表征,还能够有意识地读取这些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