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自然保护比较关心,就时不时会听说有关非洲象被偷猎的新闻。都知道大象的日子不好过,可似乎没人能说得上在野外究竟还有多少头?2016年8月31日,在线开放获取刊物PeerJ发表了题为《泛非大陆调查揭示非洲象数量的严重下降》的研究论文。文章报道了首次在大陆尺度上针对非洲象展开的标准化航空调查结果。
主要内容如下:2007-2014年间,非洲象种群数量减少了30%,即相当于144000头象在这期间消失了;整个大陆的非洲象种群数量每年减少8%,主要原因被认为就是偷猎;在18个国家共实际记录到352271头象,代表了上述国家至少93%的种群;记录到的个体84%处于保护地之内,但即便是在保护地也发现了大量尸体。
非洲大陆分布的象现在根据分布、形态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证据已经被分作两种:生活在稀树草原、林地中的非洲象和生活在刚果盆地、西海岸科特迪瓦、尼日利亚等国雨林区的丛林象。据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非洲大陆上还活跃着总计约100万头象。70年代至80年代的一波偷猎热潮,吞噬了很多地方的象。1989年,象牙的国际贸易开始被CITES公约严格限制,这波偷猎热潮逐渐停息。
而自2005年再次兴起了又一波偷猎浪潮,估计约造成每年3万头象的损失。目前对现存象数量的估计从40万至63万都有,很明显这个数据质量并不高。
GEC航空调查示意图,飞机距地面高度保持在91.4 m,记录按照样线飞行时机身两侧下方宽约150 m范围以内样带中见到的动物,每条直线航迹之间的距离通常保持在2.5 km。简单来说,GEC就是利用小型飞机低空飞过事先设定好的调查区域,由调查员记录下见到的每群象数量,并用相机进行拍照,回到基地会根据照片再清点一次数量。事实上调查不仅记录象,对遇见的可以进行准确辨认的其他动物也顺带进行了统计。
通过下面的一些数据,应该有助于大家想象一下GEC的规模:花费:保罗·艾伦总计捐赠了700万美元用于该项目的支出;覆盖国家:20个(实际已完成了18个,中非共和国与南苏丹的调查受当地安全局势影响,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参与人数:286名机组成员,90位科学家,8位全职或兼职的项目人员;动用飞机:81架;调查飞行里程:463000 km,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2倍;调查飞行时间:9700小时,相当于整整406天。
根据某地尸骸的数量,与还活着象的数量,得到一个比例。假设carcass ratio= 10%,就意味着每发现10头非洲象对应着一具尸骸。平均下来,18个国家的carcass ratio为11.9%。但喀麦隆、莫桑比克、安哥拉和坦桑尼亚四国的数值大大高于平均值。而喀麦隆北部、民主刚果东北部和赞比亚西南部非洲象种群的区域性灭绝似乎已经无法避免。
由于笔者参与过蓝天救援队在津巴布韦的反盗猎项目,因此格外关心该国的情况。根据GEC数据,津巴布韦现有非洲象数量为82304头,仅次于博兹瓦纳,位居非洲第二,但其中超过一半都集中在万基国家公园。津巴布韦全国carcass ratio= 8%,略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在蓝天救援队项目地Mana Pools国家公园,有2984±447头非洲象。其所属的赞比西河谷则总计有11657±1137头。
从整个津巴布韦来看,可谓是喜忧参半。
最近在英国生态学会旗下期刊《应用生态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对中非共和国Dzanga地区长达23年的研究,指出雌性丛林象要到23岁才开始参与繁殖,而且雌象每五至六年才会产下一胎。因此,面临同样的偷猎压力,丛林象将更难从中恢复元气。研究者认为即使仅让Dzanga地区的丛林象种群回到2002年时的状态,也需要花上近90年的时间。丛林象无疑面临着更大的灭绝危险。